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我在修行 我要成就 我要证果
2025-07-08

修行本身就是执念的一部分,它从未离开过日常的心。

坐在清晨还未完全散去的凉意中,我回想起曾说过的那句话:“我在修行,我要成就,我要证果。”这句话里藏着一股暗暗流动的力,像在催促着什么,像在推着自己去完成一个理想中的“圆满”。那时候以为修行是一条由自己设计的路,只要持续发愿、持续努力、持续克服内心的惰性,就能抵达彼岸。然而越想要成就,就越觉得当下的自己不够,心里隐隐有一种“还不够好”的苛责,这份苛责隐藏在“我要”的热切里,让人以为是精进,其实是对自己的不满在发声。

每一个“我要”,都在提醒着那个未被看见的渴望。

“我要无所住生其心。”这句佛法中的精髓,听起来像一声清磬,却常常被急切的心误解成另一种任务,好像要立刻做到“无住”,才能称得上有修行。这种“无所住”若变成“我要无所住”,就又回到了执念的轮回里。想要无住,已经住了在“无住”上。那时的心就像紧攥着拳头去抓水,抓得越紧,失去得越快。其实“无所住”从不在远方,而在吃饭喝水时的安住,在走路时自然的呼吸里,在听到孩子哭闹时仍能感受到呼吸在胸腔起伏。它从不要求立即放下什么,而是提醒自己在当下看见“紧”的那一刻,就松一松。

“我要”背后是“怕失去”的恐惧,这恐惧才是修行真正的起点。

“我要 我要 我要 全是我。”有时会觉得很矛盾,一边追求“无我”,一边又不断地说“我要”,但当我愿意安静下来观察,这里藏着一个从未被看见的恐惧:怕自己没有价值,怕不够努力就会被世界遗弃,怕没有成就就无法被爱。于是我们拼命地说“我要”,拼命地修行,拼命地证明自己值得存在。然而修行若无法照见内心深处的恐惧,便只是另一种逃避与包装,看似在超越“我”,其实“我”在其中如影随形。真正的修行,是从看见自己对失去的恐惧开始,而非单纯用“无我”的概念去覆盖自己的恐惧。

“我”从未消失,也无需急于消失。

“你这个我一直在那儿,没有一刻消失掉。”这句话看似无奈,实则带着一种真实而温柔的洞见。修行到深处,人总是渴望在某个清晨忽然“顿悟”,一切执念瞬间消失,烦恼不再出现,“我”不再搅动心绪。但现实是,哪怕在打坐时片刻清净,也会在结束后重新被“我要”的想法拉回世俗。于是有人焦躁,认为修行无效,甚至产生自我怀疑。其实,这个从未消失的“我”,正是提醒我们修行应当回到日常当下,与这个“我”一起生活、一起吃饭、一起经历喜怒哀乐。它并非敌人,而是陪伴你理解生命真实质地的重要部分。

“无我”不是去追求的目标,而是经历生活后自然呈现的状态。

“然后你说 无我。”这句话说得简单,做起来却总让人困惑。曾以为“无我”是冷漠无情,是对一切不动心的淡漠,但真正生活在其中后才发现,“无我”其实是一种不急着把每件事都和“自己”挂钩的放松,是不急于保护自我形象时的自在,是在帮助别人时不暗暗索取回报时的轻盈。它是一种水流过石头时自然绕过,不是石头去命令水流绕开。它不需要在修行中逼迫自己成为“无我”的人,而是在生活一次次被真实撞击后,看见“我”在执着,接受“我”在害怕,最后在一次次深呼吸中,“我”自然放下那份执着,才显现出“无我”的真实。

真正困住我们的不是“我”的存在,而是执着想要消灭“我”的执念。

“始终这个我,那么执着地在那儿。”看似遗憾,其实这是修行里最值得感恩的提醒。若没有这份执着,“我”也无法体会到渴望与努力的甜蜜感,也体会不到放下时的轻松感。执着并不意味着错误,它是生命体验的一部分。执着于修行、执着于爱、执着于想要过更好的人生,这些执着编织成了我们的故事。当我们拼命想要“无我”时,这份想要“无我”的执念反而成了最大的障碍。如果能在每一次想要去除“我”的冲动时,先停下来观察内心真正的需求,就会发现这份执着里藏着深深的渴望,那是对自由的渴望,对安心的渴望,对被爱的渴望。承认这份渴望,让它成为你继续走下去的动力,而不是继续和自己作对的理由。

修行不在远方,它在每一次与“我”同行的时刻里被完整地经历。

生命从未要求我们成为完美的“无我”状态,而是希望我们在每一次执着时都能看见执着,在每一次害怕时都能看见害怕,在每一次想放弃时都能看见放弃背后的疼痛与疲惫。当我们在吃饭时不急于刷手机,在散步时能感受到风吹过脸颊的温度,在与亲人争吵后能坦诚承认自己的脆弱,这些都是修行。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看见”,累积起来便是修行真实的路径。当“我要”出现时,不急于压制它;当“无我”的渴望出现时,也不急于追求它。只是看见,接受,看见,安住。如此走着走着,修行与生活不再分离,假象与真相在当下交融,我们便能在生活本身找到从容与安宁。

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