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施写作中的调查
2025-07-08
真实调研是写作者获得信任与素材的首要功课。
每当提笔写作时,心中都要先问一句:我真的见过吗?真的听过吗?真的问过吗?若只是从别人嘴里、从网络碎片中看到的只言片语,就急着下结论,那么即使文字再漂亮,也无法长久地获得读者的信任。对于AI写作、自媒体写作而言,每一次选题之前,都要让自己主动去接触真实的现场和人群,通过眼睛去看,通过耳朵去听,通过心去感受,让文章不是空中楼阁,而是贴着地面生长出来的文字。这是写作最朴素也最有效的根本方法。
在正式动笔前,先用脚走路去做最小半径的调查。
若写关于城市的烟火气,就要早起去菜市场观察人群的神色;若写关于年轻人就业,就去地铁里看他们疲惫又闪着光的眼睛;若写关于父母教育,就在接送孩子的校门口听听真实的家长闲谈。这些看似琐碎、无需成本的微调研,会让你的文字立刻拥有细节与温度。如果无法实地探访,就至少要进行电话访谈或在线访谈,通过提问和倾听,让他人的经历、情绪和困惑成为你写作时最坚实的土壤。
每天在日常生活中持续做微调研,积累真实素材库。
调查并非只在写作选题前进行,而要在日常中自然积累。吃早餐时观察店主的习惯,和出租车司机聊聊最近接到的乘客故事,在医院排队时观察周围人的情绪波动,在楼下超市听听老人聊天的内容。用一个随身小本或手机便签,记录下当天观察到的细节与场景。积累100个细节,比看10篇热点文章更能丰富你的写作质地。当你坐在电脑前写作时,这些“被生活亲手递给你的真实”便能自然融入文章,让内容可感、可信、可亲近。
围绕选题做结构化的在线调研,验证方向是否准确。
当确定选题后,先不要急着写,而是去微博、知乎、小红书、B站搜索相关关键词,观察真实用户的发言和提问,从中提炼出高频问题、真实需求、常见困惑与情绪触点。同时用小红书和公众号去查找同主题文章,看哪些标题与角度受欢迎,哪些表达方式被用户转发保存,哪些评论区出现最多点赞的观点与质疑。这些调研会帮助你判断选题是否有价值、是否有真实需求,以及是否具备差异化切入角度。
主动做用户访谈,以“菜市场提问”方式探听真实想法。
在小范围内进行深度访谈可以让文章更精准。若写关于斜杠青年副业的文章,可以主动找5位做副业的年轻人聊聊他们真正的苦恼与需求;若写关于育儿焦虑的主题,可以去找妈妈群聊,听她们真实的抱怨与困惑。访谈时不急着收集“金句”,而是顺着对方的情绪去问,让对话自然流动,去发现隐藏在表面之下的真实动机和渴望。把这些访谈要点整理到Notion、飞书或者手帐中,让每篇文章都能建立在真实人声之上。
在AI协作写作中,把调查视为必要输入而非可选项。
使用AI生成写作稿件时,很多人只是输入“帮我写一篇关于副业选择的文章”,AI便会生成看似完整的文章。然而,如果没有真实调查输入,AI写作的文章会非常平庸,没有温度、没有落地感、没有“人味”。正确做法是先通过前述方式做足调研,将访谈纪要、观察细节、高频问题和真实故事输入AI,让AI以这些真实素材为骨干进行撰写或扩写,保证生成的内容立得住脚,能在读者心中引发共鸣,而不仅仅是可读。
在写完后进行逆向调查验证,检视内容准确性。
文章写完后,不要急着发布,而是拿去给真实用户或当事人验证。如果写关于自媒体小白入门,就让刚入行的人读一读,看是否真实解决了他们的痛点;若写关于职场沟通技巧,就让在职场受挫的人看看是否真实反映他们的困境。这种逆向验证是一种二次调查,它能帮助写作者发现表达中的偏差与不足,使文章更贴近真实,更能回应读者的需要,也让写作者避免因为自以为是而失误。
用“走近他人”的方式进行调查,用“走近自己”的方式进行反省。
调查不仅仅是向外走近他人,也是一次向内走近自己的过程。当在街头观察、访谈聊天时,写作者也需要留意自己内心的波动:看见老人捡瓶子时是否心生酸涩,听到年轻人被降薪时是否想起自己的不甘,察觉到家长育儿焦虑时是否感受到过类似的孤独。这些内在的感受与思考是写作者的珍贵财富,能帮助你在写作时将社会情绪与个人体验相融合,让文章有力量却不失温度,有观点却不失柔软。
调查既是修炼写作,也是修炼觉察力和同理心。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句话在写作领域不仅意味着要避免错判和空洞,更意味着要通过调查养成谦卑、耐心、柔软的心性。因为每次调查都是在倾听他人,每次倾听都是在理解不同的人生,每次理解都是在扩展自己的生命宽度。当写作者带着这种心性进行调查,写出的文字自然能让读者感到“被理解”,也能让写作者在持续写作的过程中获得内在的滋养和成长。
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