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一地鸡毛》:生活的烦恼,大多是你自找的
2025-07-11

生活的烦恼常常是我们内心生出的执念

我们都曾以为,等拥有房子、孩子、稳定工作,日子就会好起来,可真正过上那些日子时,却又在豆腐馊掉、孩子入园、上下班通勤、排队买菜中感到被生活困住。刘震云笔下的《一地鸡毛》恰恰把这看似琐碎又真切的疲惫写尽,让人看见:烦恼从来不是因为生活有多少难题,而是因为我们的心有多少执念。

接受生活中的琐碎,是抵达内心宁静的开始

柴米油盐、排队买豆腐、带孩子、通勤拥挤,这些都是再正常不过的日常,小林和妻子在这些日常中一次次争吵、翻旧账、相互指责,情绪被一点小事撩动,便在心里荡起难以平息的涟漪。可日子仍要继续,豆腐馊了需要倒掉,孩子还是要接送,工作依然要完成,争吵和愤怒没有让事情变得更好,只是让自己和对方都疲惫不堪。当明白生活本就由琐碎组成,当我们学会看见烦恼发生时的自己,而非急着指责外界时,就会懂得让心先停下来。

烦恼常因对未知的恐惧与想象堆积

妻子上下班的远距离通勤成了心头的苦,让她不断要求换工作,在换工作的过程中求助领导、托关系、送礼物,又因为误踩“潜规则”被拒绝,事情在无尽的内耗里打转。可后来,一条新的班车线路开通,通勤问题迎刃而解。困扰心头的巨大烦恼突然消失,让小林意识到,有些事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也不必因恐惧与预设失败而整日焦虑。很多时候,我们把烦恼放大,是因为害怕未知的未来,把最坏的结果在脑海里不断演练,结果让自己每日活在自己制造的困境中。

过度在意他人评价,往往让自己失去真实

孩子入园的问题也是如此,邻居帮忙介绍了更好的幼儿园名额,本是一件值得感激的事,但当得知邻居是为了让自己孩子有伴而更快适应时,夫妻俩的感激瞬间消失,转而变得愤愤不平。孩子已经顺利入园,问题已解决,但心中的不满和对面子的执着,让这一份喜悦变得复杂。生活中的许多烦恼,都是因为太在意别人的眼光,太计较别人的动机,而忽视了眼前的幸福。内心真正的自由,不在于获得外界所有的肯定,而在于是否能坦然接纳生活给的礼物,无论这份礼物背后是否带着别人的私心。

学会在生活的困顿中看见自己的执拗

排队买便宜的大白菜,省下的不过几块钱,却让家里堆满了需要每天翻晒、搬动、收拾的麻烦,大白菜成了生活的负担,也成了心理的负担。小林说服自己是因为单位可以报销,可实际上是内心放不下“占便宜”的执念,让他一次次掉进相同的困境中。在生活中,有多少麻烦并非外界强加,而是自己的执念不肯放下。因为放不下省钱的执念,我们接受了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因为放不下面子的执念,我们在鸡毛蒜皮的事上伤害了关系;因为放不下完美的执念,我们总觉得日子不如意。

学会顺应生活的流动,而非成为麻木的“空心人”

当小林学会“成熟”后,他懂得了如何与领导说“合适的话”,学会了在社会规则里生存,让生活变得更“顺当”。可这种顺当带来的,并不是内心真正的平静,而是被同化后的麻木。当他面对世界杯熄灭了想看的欲望,当他听闻恩师去世后把情绪压在心底继续翻动大白菜,当他因卖鸭子被领导发现后小心应对不再感到羞耻,这些看似“成熟”的表现,让他与真实的自己渐行渐远。活着需要适应外界的规则,但若因为顺从外界而失去内心的热忱,就会失去自己最本真的部分。

真正的顺境来源于内心的和解

柴米油盐不可避免,生活的鸡毛蒜皮不可避免,我们无法回避大白菜、馊掉的豆腐、孩子上学、上下班通勤,但可以回避的是内心无休止的内耗和执念。当我们愿意放下非要控制一切的执拗,允许自己在不完美中接受当下,允许事情自有其发展的节奏,就能看见生活的烦恼其实远比想象中少。活着的真正顺境,不是外界完美无缺,而是内心柔软而坚定,不因小事扰乱情绪,不因他人眼光动摇自我,不因执念而困住自由。

与真实的自己对话,让生活重回平和

每天醒来面对日常时,我提醒自己,别急着烦恼,不必被不必要的情绪牵着走。面对孩子的需求、生活的琐碎、工作的压力时,先看见内心的反应,然后再做出行动,让行动顺应心意而非抗拒。允许自己在困顿中看见微小的美好,也允许自己不完美、不“高效”,给心留一份喘息的空间。因为当我与真实的自己站在一起时,哪怕生活依旧有琐碎和困顿,也能感受到安稳和踏实。

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