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震卦:初九:震来虩虩,后笑言哑哑,吉;震动之后重归于安
2025-07-13

初九:震来虩虩,后笑言哑哑,吉。

象传:

震来虩虩,恐致福也。笑言哑哑,后有则也。

真正的吉祥,常常出现在人们最不安的时候。
震卦的初爻,以一段极富情绪起伏的描写开篇:“震来虩虩,后笑言哑哑,吉。”看似是一场由恐转喜的变化,其实藏着人心最真实的动线,也揭示了天道运行中那种“惊而不乱”的节律。虩虩,是恐惧中神色不安的样子,面对突如其来的雷霆变动,人的本能反应是惊慌,是无措。而“笑言哑哑”,并非一种轻浮的自嘲,而是经历一番剧震之后,对生之本体重新感知后的安定状态。这一动一静之间,显示了《易经》所传达的根本智慧:人生遇惊,若能守心不乱,过后反得大吉。

震是动的象征,而虩虩是真实的人心。
“震来虩虩”并不是一个道德判断,而是一种自然反应。当雷鸣猝至、局势突变,人心因未知而战栗,这是人的常情。这一惊一惧,不是错,而是一种深层的自保机制。而虩虩之中若能守住一份清明,那这份恐惧本身,就是一种有福的迹象。正如《象传》所言:“震来虩虩,恐致福也。”——惧中有警,警中有省,省中有机,机中有福。那些能在动荡中觉醒的人,恰恰因为虩虩,所以有可能福至。这福,不是外在的奖赏,而是来自心的苏醒。

福之所以来,不是因为力量的增多,而是敬畏的生成。
在惊动中感到恐惧,不是软弱,而是内心对天地力量的承认。这种承认,不是屈从,而是通达。就像走入山林,听到远处霹雳隆隆,心有所震,自然便会调整脚步、收束言行。这种警觉,是“震来虩虩”带来的结果。而这种警觉,并不是为了让人止步不前,而是提醒人应带着敬意与清醒去行动。于是,当风暴过去,天地未倾,人也未倒,反倒心生一层新知——那不是过去的自己,那是经过震动后的自己。

笑言哑哑,是因为有则,是心安之后的声音。
当惊吓褪去,倘若人心中早已有则,便会自然转向沉静甚至轻松。“哑哑”是笑语不高、语调平缓,是那种经历巨变之后的低声交谈、彼此确认。那种轻声细语里,不是侥幸,而是深知生命承载之不易,是对存活之后世界的重新爱恋。人之初九,处于卦之始位,正如事情之初,变动初现,若此时能在“虩虩”中守其心,在“哑哑”中见其德,那便已经走在正道之上。

“后有则”是一种治理的智慧,更是一种处世的根本。
“笑言哑哑,后有则也”一语,是对前段惊扰之后秩序恢复的注脚。为什么可以恢复?不是因为外部不再震荡,而是因为内部已经有序。有则,意味着心中有法度,知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人在动中若无所依,便会随波逐流;若心中有则,即使风雷交作,脚下依然有路。笑言者,是因为人心安稳;哑哑者,是因为语出有度。这种轻声细语,是德之体现,不是软弱,而是有节之刚。

从震中见吉,是一种心法,也是一种生命修行。
“震来虩虩,后笑言哑哑,吉。”这短短一句,不仅是对一时局势的描写,更像是对一生节律的写照。人处低谷、逢剧变时,若能不失根基,不弃初心,哪怕惊恐如临深渊,只要心中仍有“后有则”的自持之力,那么结果便不会偏离正轨。这“吉”,不在于事情如何解决,而在于人心能否归位。那些曾虩虩者,最懂笑语的可贵;那些惊惧过的人,更明白生命中“有则”的份量。

每一次虩虩,都是一次重新组织内心秩序的机会。
人在顺境中很少反思,真正让人内观的,是突如其来的惊扰。震,是自然之警钟,也是人心之锤炼。每一次虩虩,都是一次机会,去看清什么是真实的依靠,什么是可丢的执念;去区分反应与回应,去分辨虚妄与实质。而当人从惊中稳下来,开始用低语和同伴对视、谈话,那便是新的章程开始之时。震不是终点,而是新章的起点;虩虩不是弱点,而是启动之匙。

震卦初九,揭示的是人从混乱中找到秩序的第一个动作。
此爻为阳爻居阳位,动之始,爻义最敏感也最贴近真实的情境。初动未稳,若因震惊而恐惧,属人之常情。但关键是——有没有在这“常情”之后,让心转入“常德”。这是最根本的修行路径。《象传》里说“恐致福也”,不是神迹,而是天机。一个人若能将恐惧转为觉察,将觉察转为持守,将持守转为新节律,那便是一种真正的“福”。

天心在震,震在人心,心中有则,则震中可吉。
震卦之道,并非外求平静,而是教人如何在风雷交作之际,不忘持德。初九之爻,是每一场风暴的起点,也是每一颗心开始觉醒的起点。世间所有的福气,几乎都藏在动荡之后那一瞬间的选择之中——你是否愿意回到自己内心,看一看是否有“则”。一念之转,一生之安。这“吉”,不是巧合,是来自心体之正。

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