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艮卦: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贞;
2025-07-13

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贞。

象传:

艮其趾,未失正也。

真正的止,是从最细微处开始练起的,从脚趾不动,到心念不生。
艮卦的初爻,言“艮其趾,无咎,利永贞。”趾者,足之端也,是身体中最容易启动的位置;而“艮其趾”,即是从最细微的地方学会止。一个人若能在还未起身、未踏步之际,便先止其脚趾,意味着他在冲动尚未酿成、情绪尚未扩张、行为尚未发动之时,就已经意识到了节律的起点。止得住趾,便能止得住心;守得住趾,便守得住方向。这是艮卦之初的功课,也是动念之初最紧要的关隘。

“无咎”的前提,是止于未动,是在小处便懂得守节。
所谓“无咎”,并非没有危机,而是说:这一步没踩错,这个止是合乎时宜的。《象传》说:“艮其趾,未失正也。”意即这份止,是正当的,是顺着天道人心的节奏而来,不是慌乱之中止步,也不是害怕之下不前。止得及时,止得中正,就不会出错,不会误事,更不会伤人。人生许多错,并非因为走得太远,而是因为最初一步就错了方向;而许多安稳,也并非因为远行有术,而是因为起步时,趾已定、心已明。

“利永贞”说明真正的稳固,不在一次止得好,而在于能长期守住那份节律。
“永贞”者,长守其正也。艮卦讲的不是短暂的控制,而是一种可以终身练习的节奏力,一种贯穿始终的心性节律。从趾之止开始,逐步涵养出整个人的定力、沉静、节制与安住。如果一个人只是在极端情境中偶尔停一下脚步,那不过是暂时不动;而若能日日自觉地止于小处,守于微节,便是一种性格的稳定,是德行的落根。这种“利永贞”的力道,最初或许不起眼,但越到后来,越见分晓。

止于趾,是练“觉察”之道,也是立“德性”之始。
脚趾是身体最末端的部位,往往最被忽略。但《易经》偏偏从这里讲起——为什么?因为一个人真正的“觉察力”,不是看他在大事上有多冷静,而是看他在极细小的反应中,是否能不被牵动。当你觉知到“我现在要动了”,然后选择止住,这一瞬间,其实就完成了对整个行为链条的主控。这不只是修身的开始,更是“知行合一”的起点——你觉了,你行之将止;你止了,你德将明。

艮卦初六之止,是整部《艮》卦修行路线的起点,是动中生定之初阶。
艮有六爻,每一爻都在教人如何止:初六止于趾,是觉察之始;六二止于腓,是行动之调;九三止于腰,是气机之收;六四止于身,是心性之定;六五止于颠,是精神之守;上六止于全形,是全体归一。但唯有初六之“趾”,是整条路线中最具体、最微妙、最容易被忽略,却又最需要长期练习的部分。

修止之道,不在远行之后,而在动念之前。
许多人以为修养是遇事之后的克制,是情绪之后的反思。但《易经》告诉我们:真正的修养,是在欲动之前就已不动,是在心欲起、脚欲行、言欲出时,已经有一丝明觉生起,然后轻轻收回。这一“止”,非压抑,非恐惧,而是一种内在的温和节制,一种“我可以动,但我知道现在还不是时候”的清明。

从“趾”之止开始练习,是最实际、最有效、最日常的“心法”入口。
若你此刻想入《易》之门,不必追求通解全卦,不必焦虑卦象艰深,而只需每日观照自己起步时的脚:早上起床是否匆匆?出门是否急促?遇事是否立即反应?只要你能练习在这最微小之处生出一丝“缓”,你便已经走进了“艮”的节奏。脚停了,心会缓下来;心缓了,天道就进得来。

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