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63岁段永平罕见露面,深度访谈:你缺钱的原因,是一直想着赚快钱
2025-07-14
真正的财富之道,在于“做对的事”与“走得远”
段永平一场对话,讲得是投资,讲得是创业,讲得是人生,但若只看成经验分享,那就浅了。他真正要说的,是“做对的事情”,并用一生走得很远。钱,只是这条路上的果子;智慧,是那棵能结果的树。
所有关于赚钱的焦虑,根源是心里想快了
段永平反复讲到“快”,他说自己不是不想挣快钱,但秩序不能违。“你一直想着快钱,可能正是你缺钱的原因。”这句话道出了大多数人财务焦虑的根。快钱思维,是一种对节奏的误判,总希望凭运气跳跃,而非凭规律积累。
他讲自己投资网易几个月赚了20倍,也坦承那是运气;而真正值得的,是十四年一直持有苹果,这种“慢”的坚持才是理性判断与情感认同的共同结果。投资不是追逐奇迹,而是理解价值,等待兑现。谁不想快?但走得稳、走得久,才是真正的快。
真正的智慧,不在知识多,而在“看本质”
他不主张“博学”,也不迷信信息差。他说:“没必要什么都学,学自己需要的东西更重要。”这一点,看似简单,其实暗藏修炼。人之所困,多半是困在“杂”:杂念、杂事、杂识。段永平讲“看本质”,不是说要聪明,而是说要清净心、定眼力。
比如他说“批判性思维”这词他不喜欢,不如直接说“想本质、看长远”。这是古人的智慧,也是他反复实践过的路线:不在于说得多精辟,而在于想清楚自己在做的事情到底是什么,为谁做,是否值得坚持。
真正的创新,是满足未被满足的用户价值
他讲创新,不强调“第一”,而强调“最好”。“不是为了不同而不同,而是为了把别人做不到的事情做好。”他提到拼多多的例子,说黄峥是“做对了事情”,因为农产品本来就难卖,他解决的是一个真正存在的社会问题。
创新是有根的,是长在“价值”这块土里的;如果根不在用户身上,只是浮在概念上,那就是风口里的泡沫。他举苹果、谷歌的例子,也讲微软、Meta的后发策略——后发并不可耻,怕的是看不清自己该发什么。
创业不是为了逃避,而是一种不得不的热爱
“该创业的人,不用鼓励。”这句话是冷静的,甚至带点讽刺。真正的创业,不是为热血而去,而是为理解而做——理解这个行业,理解自己,理解眼下的局和心里的火。
他反复强调,“创业要选择你有感觉的事情去做”。他做游戏,是因为自己爱玩游戏。他不批评打游戏的孩子,只和儿子讨论“你要通过完成作业来换取游戏时间”。这是一种本分的哲学:不是控制,而是尊重兴趣,在约定中建立节制。
所有真正走得远的人,都靠自我约束与主动修正
段永平讲“做对的事情”,背后是对“犯错”本身的宽容和对“错事”本身的警惕。他说:“不能因为怕错就不做事,因为怎么做都会错,但明知道是错的事,就不该做。”
这也是他一以贯之的判断力来源——不是靠外在奖惩系统,而靠内心那条“不愿违”的道义。他讲到炒股的时候,说有人拿乐视股票想卖给他——即便是乐视第二大股东,但段一句“他是个坏人”,就断了。不是因为亏损,而是因为不正直。
这种判断力,来自“反思能动性”——做每个决定时,脑子里都装着未来的自己。
风险不是不能承受,而是不能无视规律地赌
他坦言,“风投”和自己做投资不一样——风投是概率游戏,而他是要看清楚价值后再持有。他不碰信息差,也不玩杠杆。他讲了一句特别动人的话:“生活要轻松点,我还要打球呢。”这不是逃避,而是对“长期主义”的一种生活秩序。
他不是不要收益,而是要一个“不会因为一时贪念让自己失控”的节奏。他说,明知高风险还要去做,就是脑子坏了。真正能承受的风险,都是有预案、有理解、有余地的。
最难的不是勤奋,是持续做对的事不走偏
他讲自己是“偷懒”的人,但不是投机取巧那种懒,而是尽可能让系统好、机制对,不用每次都重复消耗。比如建立销售系统来代替反复应酬,统一价格避免谈判内耗——这些才是聪明的偷懒。
他说自己每天要做的事,就是睡觉、运动、保持清醒;最重要的坚持,是每个选择都思考本质,“不让重要的事变成紧急的事”。而这,才是勤奋的真正方向。
判断事情是不是对的,不靠理论,而靠是否能坦然面对后果
段永平并不鼓吹完美判断力,他说很多时候是做了才知道错,但关键在于“错了立刻停下”。这是道德与理性的结合点:不是从一开始就要全知全能,而是敢于面对反馈、及时修正。
在他的语境里,“对”不是抽象判断,而是“做了之后不会后悔,甚至可以交代得出去”的那种事。他鼓励正直,但也允许人犯错,只要别用明知是错的事情去换取短期的利益。
真正的影响,不在于学校教了什么,而在于你如何对待自己的学习能力
他说,浙大的好,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让你养成了“学习能力”和“逻辑能力”。有了这两个能力,就不会恐惧未来的变化,也不会因技术迭代而被淘汰。
段永平不是科技专家,但他能和AI时代和平共处,因为他从未失去过那种“遇见新东西就去理解”的习惯。这种学习的主动性,是最值得传承的生命力。
一切本质思维的背后,都是一种不慌不忙的节奏感
最令人动容的是他讲“别让重要的事变成紧急的事”,这一句,几乎是他整场对话的灵魂。他说,身体要锻炼,不是病了再治;投资要判断,不是套牢再跑;创业要理解,不是陷入再回头。这些判断的基础,是对节奏的敬畏。
快,不是效率,而是焦虑;慢,不是拖延,而是稳健。他不催自己,也不批评别人。他只是用几十年时间,走了一条看似寻常、实则坚定、从未偏离的路。
而这条路上,少有风景,却总有余香。
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