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月薪18000但工作无意义,到底要不要辞职?
2025-07-14

真正的挣扎,不是辞不辞职,而是我们是否已足够了解自己。

在一个月薪一万八的岗位上感到“虚无”,并非矫情,而是一代人精神成长的集体剪影。薪资曾是世俗意义上最清晰的衡量尺,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对着这把尺子生出疑惑。他们挣着高薪,却日日自问:“我到底在忙些什么?”这种困惑,不是对金钱的挑剔,而是对自我价值的寻找。

当一个人不敢停下,是因为内心的秩序尚未建立。
一个熟悉的场景反复出现:明明没有那么多事,却一刻不敢停;明明无所事事,却时时感到疲惫。我们看似努力,其实是在逃避内在的不安。因为一旦停下来,就要面对“我是谁”“我想要什么”这些问题,而我们没有答案。

很多人宁愿在重复的工作中虚耗,也不愿正视内心的空白。那空白太深,一眼望去什么都没有,只剩“被落下”的恐惧。但真正的落下,不是外界抛弃了我们,而是我们尚未抓住自己。

无意义感,其实是一种未被整合的自我在发声。
一份工作能不能带来快乐,与是否“体面”“高薪”无关,而在于它是否触碰到了你的内在价值。如果每天的任务只是机械地处理事务、执行命令,你很快会感到灵魂被磨平。因为人在最本质的层面,是需要“生成感”的——即:我做的事,正在生成某种影响,这种影响是我认同的。

哪怕是最平凡的事,如果你知道它“为什么做”,它就能点燃你。而若一份工作与内心价值毫无连接,再高的薪水也只是短暂的镇静剂。长期下来,不是你在耗工作,而是工作在耗你。

工作的尊严,源自你是否在其中看见了自己。
有些人工资不高,但仍活得极有光亮。比如那个每年坚持支教的女孩,日常是外企高管,节假日却甘愿住进土屋、面对孩子的眼睛讲课。她知道,讲台上的每一次发声,正在浇灌未来的某种可能。

所谓工作的意义,不一定要“伟大”,但必须要“真实”。你是否在其中发挥了你的能力?你是否通过它连接了值得的关系?你是否感到此刻的自己,比昨天更贴近理想中的样子?如果答案皆否,那种空洞就不是“情绪低落”那么简单,而是一种深层的价值迷失。

真正让人停滞的,不是选择困难,而是内在结构的混乱。
心理学里有一个词叫“自我整合”,指的是:一个人能否将人生经历、情绪、念头、身体感觉统合成一个稳定的自我。若整合度低,我们容易被外界牵着走:父母的话左右你,同事的成功激怒你,朋友的辞职焦虑你,平台的算法压着你。你没有稳定的判断基点,所以一遇到抉择,就迷失。

而整合度高的人,则更像是自我拥有者。他们可能依旧会迷茫、怀疑,但他们有“底”。他们知道当下的选择是基于自己的节奏,是“照顾内在”的结果。哪怕决定失败,也能迅速调整,不陷入内耗。

完成自我整合,需要我们穿越三个关键阶段。
第一个,是与原生权威分离。很多人工作选错路径,是因为从小没有被鼓励自我探索,一切都由父母代为决定。久而久之,我们不再会判断“我想要什么”,而只剩“我该做什么”。这不是成长,而是一种延迟的依赖。

第二个,是与同龄群体建立真实连接。当我们脱离父母的主导后,需要在社会中找到“我的人群”,那些看得懂你、支持你、与你在类似生命课题中共振的人。他们不是给你答案的人,但是让你看到“你并不孤单”的人。

第三个,是与自我展开成熟合作。这是最深的一层。你开始不再执着于某一个外在标签(高薪、头衔、身份),而是问自己:“我能做什么样的事,会感到满足、专注、持续发光?”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会引你走上真正属于你的路。

意义感,是对自我完成度的映照,而不是对外界成功模板的追逐。
换句话说,不是“哪份工作有意义”,而是“你能否赋予它意义”。有人在咖啡店做兼职,仍每日记录观察与思考,结果三年后成了城市生活纪录者;有人在办公室每日敷衍,却在下班后写小说、拍视频,最终活出了第二条路。

关键不是“职业定位”,而是“内在定位”。你是否能找到一条路径,使你愿意在其上投入五年十年、哪怕暂时不赚钱也不后悔。如果能,那条路终究会回馈你——不是以升职或加薪的方式,而是以“我更接近我自己”的方式。

真正的选择,是从“逃离哪里”转为“走向哪里”。
很多人辞职,是因为厌倦当下,但没有目标。于是他们一边说“我要自由”,一边又被自由反噬。在没有建立稳定自我结构之前,盲目辞职,往往只是换一个空洞继续填。

所以,我从不轻易建议他人辞职,而是会问三个问题:

你现在的工作最让你痛苦的点是什么?
你理想的生活节奏是怎样的?
你愿意为新的选择,投入多少年的耐心?

这三个问题,并不容易回答,但若你愿意坐下来认真写清楚,就已经比90%的人清楚多了。而清楚,永远是改变的第一步。

精神的富足,不等于拥有答案,而是拥有面对混沌的力量。
人生的每个十字路口,其实没有所谓“对”或“错”的方向。只要你的选择是基于诚实自问、真实回应,就不会白走。也许你此刻仍不快乐,也许你还未找到意义,但只要你开始走向那个“更贴近真实自我的方向”,你已经在恢复自己的力量。

重要的不是“有没有意义”,而是你有没有用心去活。

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