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培养好习惯,是在做无用功:我劝你,彻底放弃靠习惯!
2025-07-14

真正可依靠的不是习惯,而是背后的力量结构。

一个人能否坚持一件事,并不取决于是否“形成了习惯”,而取决于他是否持续地被外在或内在的力量牵引。这种牵引力,可能是责任、可能是承诺、可能是利益、可能是共同体。但如果单靠“我想养成一个好习惯”,那多半是徒劳。

所谓习惯,大多只是环境与目的的副产品。

我常被问及是否每天都有写作的习惯。我确实几乎日日写作,十年如一。可我知道,这并非出于某种自动化的内驱力,而是因为我有直播、有课程、有学员、有收入绑定在文字上。写作之所以发生,是因为它在我生活中的结构中“有位置”,而不是因为我在意志上超凡脱俗。

曾以为刷牙是一个经典好习惯的例子,后来细想才发现,这其实是社会规范、社交需求和生活节奏共同塑造的“默认动作”。若环境变了,人也会随之而变。大学生在寒暑假不出门,洗漱便会松懈;夫妻热恋时格外注意个人清洁,十年后却常常放松。

习惯无法穿越难度,也无法压制诱惑。

那些我们最渴望养成的“好习惯”,如早起、健身、写作、清淡饮食等,恰恰是难度高、回报滞后、诱惑众多的事物。它们天然不易持久,靠意志或重复很难真正“自动化”。

写作即是如此。哪怕我已经写了上千篇文章,哪怕我深知它的重要性,每一次坐下码字,依旧需要投入、组织、删改。它从未变得容易,从未变成“可以不用意志就自动完成的事情”。

健身也一样。即便连续做了18个月,只要一次工作太忙、情绪低落、或外出旅行,就可能中断。而一旦中断,要恢复就难上加难。我们并非养成了习惯,只是短期内构建了高强度的动力场。

真正值得信赖的,是那些可以持续制造牵引力的结构。

我后来不再执着于“养成习惯”,而是转向构建系统。比如:

  • 设定必须完成的对外任务,给它结果指标;

  • 在公开场合承诺,让人监督我、期待我;

  • 将行动与收入挂钩,形成切实利益的连接;

  • 创建读书会、写作社群,与同行者共同进退。

这些机制就像重力,让人自然下沉到“该做的事”上去。它们是可以复制、可以调节、可以重建的东西,而不是依靠脑海里那条“自动化神经回路”的幻想。

例如,我读书多年却从未成功“养成读书习惯”,直到我建立了读书会,把读书变成了要负责、要对话、要兑现的场域,那一切才真正发生。

“养成好习惯”这个目标,本身就隐藏了对人的误解。

我们不是机器,无法靠编程永久执行某个行为。我们有疲惫、有波动、有环境影响。任何试图“彻底养成某个行为”的计划,如果忽视了人是变化的,生活是流动的,那都是一厢情愿。

与其追求“形成习惯”,不如承认——一切有价值的行为,都需要被一再地选择。一再地,出于责任、信念、爱、约定、荣誉,重新走向它。

就像晨钟暮鼓,并非自动响起,而是每日都有人在敲打。

构建可持续的行动机制,而非幻想稳定的习惯。

想做一件事,就不要依赖所谓的习惯。请为它设定制度、引入合作、绑定损失、创造反馈。

比如写作,不是因为你热爱,而是因为今天要发、明天有人等、后天有人评价、大后天有人付费。这些日复一日的“任务场”,才是支撑行为的基础。

比如健身,不是“养成每天锻炼的习惯”,而是给自己找一个愿意一起练的人,报名定时的课程,交出金钱与时间的承诺。让这件事在你生活里“有位置、有重量、有代价”,它才能持续存在。

承认自己的脆弱,也是一种力量。

我们并不软弱,只是活得真实。我们并非不够自律,而是拥有太多真实的生活要面对。

所以请不要羞愧,不要因为一次中断就全盘否定自己,也不要因为坚持一段时间就以为从此轻松。

我们只需每天回到那个愿意选择的自己,让事情再发生一次。

不是习惯让你前行,是一次次新的选择。

若真有“习惯的力量”,那不是它自动带你前进,而是它帮你抵消了选择的成本。但人生最重要的事,从来不会轻易变成“自动执行”,因为它们本身就需要意识的参与、精神的沉潜、价值的确认。

你今天愿意再次写字、再次晨跑、再次阅读,不是因为你习惯了它,而是你仍然在意它。

愿我们都不要假装靠得住。让我们靠那些真实的事物:责任的重、期许的亮、爱的温度、协作的力量。

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