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渐卦:六二:鸿渐于磐,饮食衎衎,吉;
2025-07-14

六二:鸿渐于磐,饮食衎衎,吉。

象传:

饮食衎衎,吉,不素饱也。

真正的安定并非停滞,而是在落脚处生出内心的喜悦。

《渐卦》六二曰:“鸿渐于磐,饮食衎衎,吉。”鸿鸟飞行至磐石,暂歇安息,在饮食之间,自有衎衎之意。古人以“衎”喻喜悦之情,非狂喜之躁,而是淡然中生出的舒和、静美与满足。人行渐进之道,至此位而得磐石之止,外无漂泊之危,内无求速之心,于是可以稍息、可以安享、可以微笑。在这段落地生根的时光里,人的精神首次有了稳固的支点,也初次尝到了“吉”的滋味。

“于磐而衎”,是一种内心开始和外境达成和谐的信号。

磐者,山中巨石,坚稳不动。鸿鸟之飞本是远志之象,而今临于磐石,意在表明:此刻不是终点,却是极重要的一处驻足。就如人生初步站稳脚跟,虽未登顶,却已立于厚土。许多人误以为只有终点才值得欣喜,然而,《象传》却指出:“饮食衎衎,吉,不素饱也。”这“吉”,并不来自丰盛的成果,而来自于途中那一份踏实,那一份和心意相合的生活之感。

衎衎之情,不是享乐,而是经历过努力之后的微微舒展。

“饮食衎衎”,不是纵情于物,而是吃得心安、喝得心喜。这种喜悦,并非因食物而起,而是因人之状态与天地契合而生。正如长途跋涉后的一碗清粥,虽寡淡,却最能安抚奔波的疲惫。人在“渐”之过程中,若急于求成,便会错失这份平凡中的甘露;而能懂得“于磐而止”的人,才明白真正的幸福感,是来自过程中的片刻安心,而非终点上的奖赏。

止于磐者,非为止步,而为积力再起。

《易》从不主张永远停留于一处。鸿鸟至磐,是为了养力、蓄志、辨方。人在途中歇脚,不是放弃远方,而是为了更好地辨认方向、调养心气。“渐”之道,节节上升,不可越级。若每一层都愿意扎实落地,饮食之间,调息之间,心气之间,皆能对齐,那人生的飞跃便不再虚浮,而有了根与实、有了光与热。

有吉之“止”,往往来自于曾经愿意缓行的“勇”。

真正的修行者,都是懂得慢下来的人。人心若浮,脚步再快,也不过是狂奔向空;而当心安如磐,哪怕外境依旧不明朗,依旧风起云动,内心却已生出了对峙世界的温柔力量。“饮食衎衎”的人,是懂得感受一粒米饭甘苦的人,是懂得感谢一处落脚之恩的人。这种人,其实早已在无声之中与天地和解,不再战斗,而是共舞。

“不素饱”揭示了真正的满足,是经验出来的,不是习得的。

《象传》以“不素饱”作结,意含深远。素者,平常也。若人平素即得满足,则“饮食衎衎”就无其味了。意思是,只有曾经经历过饥、寒、奔波、迷茫的人,才会在一次朴素的饮食中感受到衎衎之情。人之感受,不在物之丰富,而在心之通透。没有经过空乏与求索的人,是难以明白这一顿简单饭菜为何如此“吉”的。人生中真正动人的瞬间,往往并非高光,而是那些看似寻常,却因为曾经的风雨而显得格外安稳的时刻。

人在中位,若能知足惜福,便可调身正心,化危为安。

六二居下卦中位,阴柔居中,得其位也。这是一种恰好:恰好在途中,恰好不高不低,恰好可以退亦可进。人在此时,若贪,则失稳;若怯,则止步。只有以一种知其所止、明其所趋的中正之心,才能真正享受“衎衎”而不沉溺于逸乐,才能稳扎稳打,而不误入功利的焦躁。所谓“吉”,从不是命运赐予,而是心境安顿的自然流露。

衎衎之境,是人与道初次柔和的交汇,是世事与心性第一次握手言和。

《渐卦》的旅程,并非一味向上、不断飞跃的图腾,而是一种有节奏、有呼吸、有落点、有转弯的修行之路。六二之“饮食衎衎”,如同行者初见溪边,卸下肩上的负重,感受一缕山风、咽下清泉一口。这一刻,他不是在赶路,而是在活着。在那一息静定之中,他体会到了“路”与“人”其实本无二致:路未动,人未动,但天地早已温柔回应。

在“饮食”中活出觉知,在“衎衎”中修炼温柔。

衎衎非情绪之兴奋,乃心性之宁静。在一粥一饭中,一呼一吸中,都可以是修炼之所。心若未安,即便山珍海味,也无味如灰;而心若清明,便是一杯水,也能生出莲花。生活从不缺滋味,缺的是与当下温柔对话的心。学会“于磐而安”,学会“饮食衎衎”,其实就是在学会如何在平凡日常中,把生活过成修行,把片刻活成光阴。

结语

《渐》教会我们飞行,也教会我们停歇。它不主张舍速就慢,而是引导我们在有节律的进展中,找到与自身命运之间最深层的契合。当我们学会在途中安住,学会在平凡中感恩,学会在饮食之间保留觉知,那“吉”便不再遥远,而是随处可居。

如夜话,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