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分辨自己念头的善恶
2025-07-18
善惡念起,本無實性,只是心波微動。
今晨觀雲,天色未明,薄霧籠山,林間靜寂,偶見一鳥掠過,無聲無痕。心忽有所悟:我們心中每日升起的念頭,如同浮雲在天,本無善惡之別。只是我們給它貼上了標籤,便開始了執著,也開始了自我懲罰。念起念滅,若無定根,何來評判?
善惡之分,其實常常源於我執。
念頭生時,我們不問其源、不察其力,只根據慣性與習氣立即歸類:此是善,應鼓勵;此是惡,應壓制。這種分別心,不僅未能止惡,反倒增長了內心的緊張與分裂。當我急於揪出一念中的惡時,其實我早已站在了恐懼與對抗的位置上。這位置,離本來的清淨心愈行愈遠。
佛法中言:「知幻即離,離幻即覺。」這不只是說對境的空性,也是在說心念的空性。
若一念起時,我能如實覺照——「哦,這是一念貪愛、一念妒嫉、一念憂愁」——不評價、不抗拒,只是看見、承認,那這一念,便如風中之燭,自熄無痕。它無需我動力壓制,因為我不再供養它。這就是「念起即覺,覺之即無」的真義。
我曾在夜中觀心,那時萬籟俱寂,唯有心念流轉。那一夜我忽然懂了:原來心念自己會走路,只是我總想給它拉繩套索,非要控制它。其實讓它走,它便自歸原處,正如水終流歸海,鳥終飛還林。
不分別,不等於混淆。不是說善惡等同,而是說:不從分別中去應對善惡,才是真見。
這世界有許多需要回應的行為:有人施暴,我們當止惡;有人落難,我們當救助。但若內心總是用「我是善人」的標籤壓著自己,那麼我們的善,便藏著恐懼與評判,終究不能長久。真正的慈悲,不是把自己塑造成「好人」,而是當下那個無需理由、無需確認、無需名分的自然反應。
當我學會看見自己的念頭而不下判語時,一股柔和的光感便自心中升起,那不是驕傲的善,而是明亮的知。
那一刻我明白:善,不是對抗惡的利劍,而是超越對立的明燈。
它不懼惡念來,不趕善念去,只是靜靜照見萬象,如清池映月。
如夜話,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