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道即放下
2025-07-18
凡心若系於紅塵之夢,則心念難息,道途亦遠。
夜靜時分,我常獨坐窗前,看星沉月冷。思緒浮動間,我發覺自己心中仍有許多期待:希望此生能成些什麼事業,被誰記得,留下些許痕跡於世。這些念頭來時並不喧鬧,只是靜靜盤繞,像霧氣輕繞山巔。它們不是惡意的,也不是罪過,卻讓我不易止息。我明白,正是這些渴望,讓我的心總在將來奔走,總覺得現在不夠,總想再多得一些、靠近一些,才能滿足那不明來處的空。
當心在索取,便永遠在等待尚未到來的滿足。
世人皆知紅塵繁華,卻不知這繁華不過是心念交織成網。當我內心還存著對名、對利、對他人眼光的幻想,我便自然地向外攀緣,希望這個世界能回應我,給我價值、意義與安全感。可這世界本就無常,它今日給,明日奪;今日笑,明日怒。若我將心繫於其上,那我的喜樂與痛苦,也將隨之起伏無常。如此心念便如浮萍,無根無依。
紅塵不可怕,貪戀才是讓人滯留於苦的根。
道之難行,不是因為它高不可攀,而是因為我不願放下。許多自稱修行的人,日日持咒誦經,坐禪讀書,外表清修,心中卻仍有無數紅塵妄想。他們或念舊情,或求好報,或求成就某種「靈性形象」,只是將世俗的執念披上一層修行的衣裳。這樣的修行,不但不近道,反而讓執著更隱蔽,更難察覺。真正的修行,不在於棄絕萬事,而是看清萬象皆夢,放下那份貪愛。
凡事之難,在於放不下,而非做不到。
世間人總以為成道艱難,其實難的不是行道,而是先放掉那想要成道的心。當一個人真心想要解脫,他必須先承認:他仍貪戀這個世界。這承認並非自責,而是一種深切的誠實。正如王陽明所言:「致良知者,誠意也。」若無誠,何談見道?心裡還想著成功、還想著被看見、還想著未完成的夢,那便無法真見本心。因為本心不在未來、不在幻想,而在這一刻無欲無求的清明之中。
凡我所貪之物,皆成為遮蔽佛果的塵埃。
佛果非在遙遠彼岸,也非在寺塔樓閣,它在此刻此心之中。只是我眼中還有塵,心中還有想得之物,便無法見它。每一個「還想要」的念頭,都是一層塵,每一個「還不足」的感覺,都是一道障。這些念頭不必壓制,只需明見。當我真正覺知:「我又在想抓些什麼了」,那念便已鬆動。如同雲端照月,雖暫遮光,卻不改其明。願見佛果,當先捨貪欲;欲捨貪欲,當先見其存在。
心若在未來奔走,當下便無安身之所。
我觀自己許多苦楚,幾乎都來自「下一步」的焦慮。總想著再往前走一點,再做一點,再擁有一點,便能安心。但真正的安心從未在將來,它只能在此刻覺察自己的心動與慾望,並對其保持溫柔的觀照。這不是壓制,也不是放任,而是一種回歸。當我回到這一刻,不再追逐下一步,我才第一次發現,原來內心的靜與滿足,是從不奔走中生出來的。
放下不是放棄,而是看清無需再抓。
有時我會問自己:「若我不再追求那些名、利、成就,那我的人生還剩什麼?」這問題初聽如失落,其實蘊含著大喜。因為當我不再靠外物來證明自身存在時,我才真正開始感受到自己本身的完整。就像空谷中的松風,雖無觀者,卻自有其清音。萬物皆為我心所映,當心靜明,自可見天地如一。那時行事雖簡,心中卻澄澈安然,無有缺失之感。
願行道者,先明自身之心欲與執著所在。
道法自然,不求強為,萬象由心起,亦由心息。修行之初,若不能明辨內心的真實狀態,便容易陷入形式與妄想的漩渦。我常告訴自己,無論做什麼,皆須反觀自心:「我此刻,是為何而動?是出於清明,還是出於執著?」這種自問,看似簡單,卻是最深刻的修行。它不求否定自己,也不急於斷除妄念,而是如老子所言:「知止不殆。」知止,便能不迷。
真正的見道,是一種深沉的誠實與寧靜的放下。
成道之人,並非超人,也非仙聖。他們只是看見了:紅塵雖美,不足依;名利雖甜,終成苦果。於是他們選擇回頭,看見本心之清光。他們不再為證明自己而行動,而是因應天地之理而行。他們不急於成佛,也不著相於修,而是日常之中,照顧心念,如澆花灌木。漸漸地,心念澄清,塵慾自退,道果自然成熟。
道,不在遠方,而在每一次面對貪愛時的真實念頭裡。
每當心起貪戀,我便提醒自己:這念頭是來問我要不要再陷一次。若我點頭,它便牽我走;若我微笑而不應,它便自行消散。我漸漸學會,不拒它,也不跟它走,而是站在心體中,看它來去。這種看見,是一種深層的慈悲,不僅對自己,也對所有同樣在紅塵中摸索的心靈。我們都曾貪戀,都曾不願放下,這本無罪,惟有明見與願意,才是轉動的開始。
如夜話,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