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思修,一辈子的功课
2025-07-18
真正的智慧,不止於聽聞,更在於經由思考與修行,把所知轉化為生命中可行可依的力量。
我曾經也如常人一般,貪多求快,聽聞一法便急著受用,讀懂一句便自以為悟。但愈久愈發現,僅僅聽來的智慧,如未經自己親身觀照與驗證,終究只是空中樓閣。智慧若不能落地,便無法在苦難中給我力量,也無法在選擇中給我準繩。後來我明白,佛門常說的「聞、思、修」,並非三個步驟,而是一條生命內化的路徑。真正有力量的知見,不是我從他人那裡得來的,而是我從自己心中沉思、檢驗、走過而來的。
聞,是初識,是打開心門的契機,但僅止於此,是不夠的。
當我聽聞一句法語,或讀到一段經文,那只是一顆種子的投下。種子好不好,誠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用什麼樣的土壤去安放它。若心急、心雜、心滿,則再好的種子也難生根。聞,是把生命打開,讓外來的光與水流入心中;然而若無後續的思與修,那些聽來的道理終將隨時間飄散,難以留下真正能改變命運的根。
思,是反芻,是把他人之語化為我心所悟的過程。
我發現,真正的領悟,不是在聽完一場開示的當下,而是在靜夜無語時的回望,在行路沉思間的對話。我會問自己:「這句話真的如此嗎?它是否與我當下的生命經驗相合?」這種思考,不是懷疑師法,而是一種內在的誠實與負責。我不願把別人的語言直接貼在自己心上,我希望這些語言能穿透我,落地成一種我自己的體驗與領悟。只有這樣,所學才不會成為另一種無明的遮蔽。
修,是落實,是把所知所思,化為身心之中的行。
我深知,道理若不能實行,就如書中火、畫餅飯。聽再多的清涼語,不如靜心做一次善事;明再多的佛理義理,不如在怒火中忍下一念嗔心。修,就是我在日常生活中,把思考過的認知慢慢放進行為中,不是去表現、去證明,而是如呼吸一般自然,點滴無聲地改變我與世界的關係。修,是不斷錯誤中的調整,是無聲中的堅持,是我願意用生命,去驗證真理的過程。
只有經歷了聞、思、修,所學的法義才真正屬於我,才能成為我的心性資糧。
世間知識浩瀚,若不加以甄別與內省,容易成為負擔。我曾一度被大量法語所淹沒,每日吸收,卻覺心愈加浮躁。後來才悟:學問非在多少,而在於內化的深度。我開始減少閱讀與聽講的頻率,轉而花更多時間去走路、觀心、靜坐、與自己真實地對話。慢慢地,一些簡單的句子開始在我心中有了新的聲音,它們不再只是知識,而是如水一般,滋養著我,柔軟著我,支持著我在困難時不退、在歡喜時不昏。
真正有用的法,不是最華美動聽的語言,而是最能讓我當下生起覺照與轉變的那一念。
有時一段經文我讀了百遍皆無感,但某日於一場風雨後重讀,忽然如雷貫頂。那不是經文改變了,而是我此心終於準備好接納它了。於是我明白,法的力量不在言語,而在心地的成熟。而「成熟」的心地,正是「聞、思、修」反覆歷練出來的果實。它不急不躁,安靜接收;它不盲信,也不抗拒,而是沉穩地讓自己與道對話。久之,便自然知何為「有用」——不是為了成名立萬,而是為了活得更真、更通透、更無愧。
聞思修的路,是從接受,到融會,再到示現的循環,它是通向自性覺醒的橋。
若我只是追求聽聞的量,便容易落入知識的泥沼;若我能將聽來之語化為自己之見,再化為日用中所行之實,那麼這一切就不再只是法門,而是成為我生命的根。我終於懂得,真正的修行人,不必博學強記,不必口吐珠璣,他可能只是默默耕耘內心,把每一念學問都轉化為一份穩重的溫柔與覺照。他的光不在語言裡,而在眼神與行為中自有感召之力。
一念深思勝千語,一步實行抵萬卷。修行之功,實在於能否轉知為慧、轉慧為行。
願我每日所聞,不化為妄見之執;每日所思,不流於分別之計;每日所修,不變為形跡之假。我願一步一印地走在這條靜靜的道上,讓每一句聽來的法語,都在我心中發酵成生命的芬芳;讓每一次思考的停留,都沉澱成智慧的根土;讓每一個實踐的行動,都像燈火,照亮我前方的腳步,也照亮那些與我擦肩而過的靈魂。
如夜話,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