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7读《论持久战》,4亿中国人如何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打赢6000万日寇?
2024-08-01
(六一)自觉的能动性是人类的特点。人类在战争中强烈地表现出这样的特点。战争的胜负,固然决定于双方军事、政治、经济、地理、战争性质、国际援助诸条件,然而不仅仅决定于这些;仅有这些,还只是有了胜负的可能性,它本身没有分胜负。要分胜负,还须加上主观的努力,这就是指导战争和实行战争,这就是战争中的自觉的能动性。
自觉的能动性是人类的特点
认知心理学的角度: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类如何思考、学习和记忆。在认知心理学的视角下,自觉的能动性意味着人类能够有意识地选择如何使用自己的思维。例如,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时,我们会主动地思考解决方案,而不是被动地等待答案。这种主动思考的能力使我们能够分析问题、制定计划,并在不同情况下做出合适的决策。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当我们在考试前复习时,我们会根据考试的重要性和难度选择复习哪些内容,这就是自觉能动性的体现。
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社会心理学关注的是人们如何在社会环境中相互影响。从这个角度看,自觉的能动性指的是人类能够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行为以适应或影响他人。例如,当一个人在团队中工作时,他们会主动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促进团队合作和沟通。这种行为上的主动调节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并在群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比如,在朋友之间,我们会根据朋友的情绪主动调整自己的言行,以维持友好的关系,这就是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自觉能动性。
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发展心理学研究人类从出生到成年过程中如何变化与成长。在这个视角下,自觉的能动性可以理解为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学会自主做决定和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例如,小时候我们可能依赖父母的指引,但随着成长,我们开始独立思考,决定自己的学习计划和职业选择。这种自主决策的能力发展反映了我们在成长过程中越来越多地运用自觉的能动性。
实验心理学的角度:实验心理学通过设计实验来理解人类行为的规律。在实验心理学中,自觉的能动性可以通过实验来观察和测量。例如,实验可以设计成让参与者在面对不同的选择时,自主决定采取何种行为,从而研究他们的决策过程和行为模式。实验表明,人类不仅仅是对外部刺激做出机械反应,而是会主动评估情况,选择最佳的行动策略,这就是自觉能动性的表现。
人格心理学的角度:人格心理学研究的是个体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模式。从人格心理学的角度看,自觉的能动性反映了一个人的主动性和自我控制力。例如,有些人性格中有较强的主动性,他们会积极设定目标,并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工作。这种自觉能动性体现在他们的生活各个方面,如学习、工作和社交活动中。人格心理学认为,这种自觉的行为选择是我们性格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塑造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
行为心理学的角度:行为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行为是如何通过外部环境的影响形成和改变的。然而,即使在行为心理学的框架内,自觉的能动性也依然占据一席之地。行为心理学家认为,人类可以通过学习和经验主动改变自己的行为。例如,通过奖励和惩罚的机制,我们可以自觉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以达到某种目标。这种行为上的调整不仅仅是对外部刺激的被动反应,而是基于自我意识和目标的主动选择。
如果没有美国、苏联的外部援助,用持久战思想我们有否可能打赢抗日战争?
假设没有美国和苏联的外部援助,中国能否依靠持久战思想打赢抗日战争,这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地域、地理特征、人口、领导集体、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地域与地理特征
中国的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多样,这为持久战提供了地理上的战略优势。抗日战争期间,华北平原、长江流域和南方山地的地形差异,使得日本军队难以完全控制中国的广大地区。特别是南方山区和西北的广阔地带,为中共和国民党游击队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天然屏障。此外,中国的农村面积广大,村庄之间的联系网络复杂,为游击战提供了广泛的民众支持基础。
如果没有外部援助,中国可以通过利用复杂的地形,实施分散的游击战术,使得日军无法有效地集中兵力。这种地理条件为持久战提供了物质基础,使得中国能够在局部劣势的情况下,依靠地形和民众基础,进行长期的消耗战。
人口与人力资源
中国人口众多,虽然在战争初期并未完全动员起来,但随着战争的持续,中国人民逐渐认识到抗战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开始大规模参与抗战。持久战思想的核心之一就是利用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通过广泛动员人民参与到抗战中来,以数量上的优势抵消日军的技术和装备优势。
即便没有外部援助,中国可以依靠庞大的人口资源,通过持久战逐步消耗日军的有生力量。同时,随着战争的深入,中国的各类抗日组织和动员机制也会逐渐成熟,形成广泛的抗日统一战线,增加战争的持久性和人民参与度。
领导集体
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都在不同程度上发挥了领导作用。中国共产党的毛泽东等领导集体深刻理解持久战的本质,并且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战略和战术。毛泽东的持久战思想主张“以空间换时间”,通过长期消耗战削弱敌人,同时逐步增强自身的力量。
如果没有外部援助,中共和国民党的领导集体仍然可以通过灵活运用持久战思想,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战略方针。例如,通过减少正面战场上的直接冲突,转而加强游击战和敌后战场的破袭活动,逐步削弱日军的战斗力。
政治与经济
政治上,中国的抗日战争得到了广泛的民众支持,特别是在中共的宣传和动员下,抗日情绪在全国范围内得以高涨。中共通过建立根据地政权,推行土地改革和改善民生措施,极大地增强了根据地的凝聚力和抗战决心。
经济上,中国的抗战能力受到了相当大的限制。由于大部分经济中心和工业区被日军占领,物资供应紧张。然而,中国的农村经济相对自给自足,虽然无法支持大规模的现代化战争,但能够维持持久战所需的基本物资供应。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中国可以在敌占区和根据地之间形成经济互助网络,缓解战争带来的经济压力。
文化与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家国情怀,这在抗战时期得到了极大的激发。特别是在宣传教育方面,中共和国民党都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激发了全民的抗日意识。持久战不仅仅是军事上的对抗,更是一场文化和精神上的动员战争。
在没有外部援助的情况下,中国可以通过不断强化民族文化认同和抗战精神,增强人民的抗战信心和意志,形成强大的社会凝聚力,从而支撑长期的持久战。
综上所述,如果没有美国和苏联的外部援助,中国依然有可能通过持久战思想打赢抗日战争。这一可能性建立在中国广袤的地理空间、庞大的人口基数、灵活的领导集体、强大的政治动员能力、相对自给自足的农村经济以及深厚的文化根基之上。然而,这样的胜利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大的牺牲,同时也需要更加灵活和耐心的战略执行。因此,外部援助在实际历史进程中确实加快了抗战的胜利进程,减少了中国人民的巨大牺牲。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