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人类简史》作者赫拉利对谈张静初,大神一开口我就跪了,终于有人戳穿了真相
2025-07-19

人心若不自覺,便會被馴化於看不見的手裡。

那日夜深,我靜坐書桌前,看完了赫拉利與張靜初的那場對談。原以為只是知識分子的例行辯論,沒想到話語落地之處,竟如霜重風烈,直擊人心。赫拉利說,AI正在製造一個「慢不下來」的世界。我聽見這句時,心頭忽然浮出兩個字:「真相」。這不是預言,而是正在進行的現實。我們手中拿著手機,眼裡盯著屏幕,以為自己在選擇,其實不過是被選擇了觀看、情緒和思想的方向。

AI算法的設計初衷並非邪惡,但其結果卻可能將人類帶向沉淪。

赫拉利道出社交媒體的本質:這些平台並不關心真相、道德、理解或對話,它們只關心一件事——如何讓你停留更久,如何讓你的點擊率更高。而演算法發現最有效的方法,不是提供真知,而是煽動情緒。恐懼、憤怒、嫉妒、仇恨,這些能最快激起人類原始反應的情感,就成了最廉價也最有效的「商品」。

我想起網路上那些動輒上熱搜的詞條,每天都有人在吵,卻沒人真正了解彼此。演算法把我們變成一顆顆孤島,而非彼此通達的橋樑。它不是有意如此,它只是效忠於一個看不見的指令:KPI。

當人們失去了對資訊的主動選擇權,便也失去了對思想的自我掌握。

我們以為每天滑動螢幕是在「看世界」,實際上只是在「被世界看」。我們眼前的資訊不再是我們主動尋找的結果,而是機器根據我們過去的點擊、情緒反應、瀏覽時間計算出的「最容易上癮的內容」。

這些內容未必錯,但它們往往不完整,不平衡,不通透。正因如此,我們看得越多,反而了解越少;我們參與越多,反而內耗越深。我們成了演算法餵養的牲口,嘴裡塞滿了資訊,卻早已失去咀嚼的能力。

若不主動節制,便只能被動地腐爛於資訊的海洋中。

赫拉利給出的解方,簡單卻有力:進行「資訊節食」。這不只是一種技巧,而是一種生存之道。在資訊泛濫的今天,真正的稀缺資源不是內容,而是「選擇」的能力。要在這洶湧的資訊海洋裡立身,唯一的方法,就是回到「少而精」的原則。正如古人飲食有節、起居有時,現代人也需對資訊有所擇取、有所止步。

我開始每日限定自己讀取資訊的時間與範圍。我不再隨手點開推送,而是主動搜尋、主動選擇內容的來源。我將閱讀當作一種修行,而非消遣。因為我明白了:唯有減少輸入,我才能聽見自己的聲音。

人若不自內而覺,平台的推送終將取代良知的判斷。

平台本無善惡,設計者卻難辭其咎。從谷歌到臉書,從微博到短影音平台,這些科技巨擘一邊口口聲聲說著「讓世界更開放」、「讓人更連結」,一邊卻悄然設計演算法,用最簡單的情緒鍵盤操縱著億萬人心。

一段負面新聞下方的評論區,常常如同沸水加鹽,立刻滾燙;一場人際紛爭中,最極端的言論,總是被頂至最前方。我們逐漸遺忘了傾聽的價值,辯論的規則,甚至遺忘了「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能——共情與反思。

不被演算法吞噬的關鍵,不是逃避,而是清明。

有人說,我們都是平凡人,如何與這樣龐大的系統對抗?我說,不是對抗,而是自守。不被牽著走,不隨波逐流,是一種更深的智慧。這就像古時農人識天象、觀節氣,知何時播種,何時歇耕。我們也需學會感知自己的心理節律:何時該閱讀,何時該靜默;何時該進入社交,何時該獨處清修。

赫拉利選擇每年閉關冥想,不是為了炫技,而是為了排毒。他用這段靜默的時間,來清理心靈裡的雜訊。我們或許做不到那樣徹底,但可以每天留給自己一點「無輸入」的時間——不看新聞,不讀訊息,不聽八卦,只與自己的呼吸、情緒、想法相處。

保持清明之道,需有智者的提醒,也需自己為自己立界。

這正是赫拉利之所以珍貴的地方。他不是站在高處指責,而是彎下身子,把一盞燈遞給我們。他讓我們知道,即便身處資訊的洪水中,我們仍可以選擇呼吸,選擇澄清,選擇善。

我想起王陽明的那句話:「人皆有良知,知善知惡,無須外求。」真正的自由,不在於世界如何對我,而在於我是否還能分辨是非、美醜、虛實。在AI的時代,最值得修習的,不是技術,而是覺知。

我們並非要遠離科技,而是要在科技中保持人心的根。

科技不是敵人,算法不是妖魔,但它們會放大我們的每一分慾望與脆弱。若我們無法自控,它就會代我們操控;若我們喪失選擇,它就會為我們選擇。所以,我們才更需要那些提醒我們「慢下來」、「想一想」、「選一選」的聲音。

幸好,世界從未缺少這樣的聲音。只要我們願意放下手機的片刻,只要我們還願意靜靜讀完一場深刻的對話,只要我們還在尋找真相,而不是只求刺激,那麼,我們就仍有希望,保有作為人的尊嚴與清明。

如夜話,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