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谁向你借钱,别急着问“借多少”,学会这1招,关键时用得到
2025-07-19
借與不借,從不是錢的問題,而是信任的重量與心性的映照。
我常想,當人開口借錢時,其實真正借的從來不是錢,而是他人在生命中多年累積起來的信任、體諒與愛意。而當一筆借款演變成一次欺瞞與推脫時,損失的也不僅是金錢,而是人與人之間那座看不見的橋——一念裂縫,終至崩塌。
人之所以為人,正在於「守」,守信、守義、守住那顆知恥知足的心。凡事有界,借錢亦然。不是不能借,而是要清楚「為何而借、借給誰、怎麼還」。這三問,若心中無數,便是埋下未來不安的因果。
真正的借款,該是彼此心中都有預見之明。不是一時衝動、一時心軟,而是衡量後仍願伸手,並有力守住底線。如一位女子所為,願借出十二萬,也願設下清晰的邊界,於對方試圖拖延時,不讓情義被踐踏。
若說善良是光,那智慧便是光之所在的明鏡。無明之善,或可感人一時;而有慧之善,方能長久清明,不傷己亦利人。借錢前的查證、評估,並非冷漠,而是對自己的負責,亦是對對方尊重。
我們說「人要自覺」,可惜,多數的醒悟,並不源自自省,而是從「被迫」開始。那些裝病的母親、說謊的兒子、打情感牌求共鳴的「苦情戲」,其實不過是老賴們的慣用話術,內心無愧者,不需如此曲折。
一念誠實,一念虛妄。所欠非錢,而是道義。說到最後,這筆錢還是還了,但與錢相比,更值得記下的是:在這過程中,誠信的力量被高聲呼喚,人性的虛偽被逐一揭破,那些本該沉默的良知與勇氣,終於現身。
所以啊,凡遇人借錢,第一念莫問「借多少」,而是自問:「若他不還,我能承受嗎?」這不是冷酷,而是一種溫柔的界限。別讓自己做不了惡人,也做不好善人,最終成了受害人。
朋友之間的金錢往來,若要清爽久遠,最好少有。能幫的,不妨幫個小忙;若無力支撐,坦誠拒絕,勝於硬撐體面。真正的情誼,從不靠金錢來維繫,而是靠彼此的邊界感、敬重感與誠意。
願我們都不因信錯一人而關了信任的門,也不因一次借錢不還而失了行義之心。行於世,手中有度,心中有光。善良不是被人利用的借口,而是被看見的力量。
人生漫漫,每個人總有一段時間需他人伸手,但也願這樣的伸手,是一種互信之橋,而非試探底線的鉤。信用,是人世間最柔軟卻最堅硬的東西,一旦失去,萬金難買。
如夜話,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