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如何让你的大脑喜欢上困难的事情
2025-07-19

能讓大腦喜愛困難的,不是知識本身,而是心對「痛苦的學習」生出敬意與忍耐。

夜色靜謐時,我常回想自己面對困難的那一刻——那種內心掙扎、逃避、懊惱、又慢慢靜下來、再次嘗試的來回。在世人眼中,這種心理拉扯或許只是學習的副產品,但在我看來,那正是修行的入口。世上沒有哪一種真正值得的事,是輕鬆得來的。若說生命有一道看不見的關卡,那多半藏在「學習困難之事」這條路上,攔阻著許多本可精進的人。

我曾讀過一位心理學者的建議:人在童年時,最重要的課程之一,就是學會如何面對挫敗——如何容忍那種「我還不會」的難受。我一邊讀著,一邊默默點頭。人若不在年幼時嘗過困惑、承受過沮喪,那成年後遇事便會驚慌,因他以為這不適是自己該承受的。

當我們不再懼怕「不會」的痛苦時,學習便會悄然變得甘甜。

生命中最值得的事情,從來都不是那些我們「一學就會」的,而是那些我們「一學就錯、錯了還學」的。我想起曾有一位小孩想畫太陽,畫了半天總覺不對,氣到摔筆。許多大人見此情景,會忍不住代畫一個完美太陽,只求孩子安靜。但真正愛孩子的方式,是陪他度過那一段「畫不好也要努力」的痛。

我會坐在孩子身邊,輕聲說:「畫太陽很難,真的讓人心煩。但你知道嗎?媽媽以前學騎腳踏車時,也常常摔跤,摔到想哭,但後來終於學會了。這種不會的感覺,正是我們在學習的時候最該有的東西。」

我明白,真正的學習區,不在「已經懂」的舒適裡,也不在「完全不會」的茫然中,而在「快要懂,還未懂」的地帶。那裡有最多的焦慮,也有最深的希望。能在這裡待久一些的人,才有可能真正跨越自我,進入更新更大的領域。

忍受學習的痛苦,其實是在培養靈魂能與真理對坐的能力。

對我來說,每一次在困難面前的堅持,都是心對自身發出的一次邀請:你願意再靠近一點嗎?你願意再試一次嗎?這不是技術問題,而是一種深層的心理轉化。我們要學會對自己說:「這感覺不好受,是因為這件事真的難,不是因為我有問題。」當我們願意這樣看自己,就能鬆開那股常常想要逃避的力氣,轉而生出一份面對的勇氣。

我也常常提醒自己:那些能夠在「還不懂」裡繼續努力的人,最後才會真正懂得深刻。這樣的學習,不只是讓知識進腦,而是讓人心變得厚實沉穩。

困難不再是敵人,而是推動我們生長的師傅。

我曾見過許多真正有實力的人,他們談起自己的成長時,語氣總是謙遜。他們說:「那時候真是太難了,但我撐下來了。」這份從「撐」裡來的能力,正是讓人走得長久的核心。

若我們願意,每一次在困難面前,都可以是一場內在心性的鍛鍊。我曾在無數次想要放棄的瞬間,告訴自己:「我願意再多停一會,哪怕還是不會,我也願意不急著離開學習區。」

這種「雖然不懂但仍努力」的姿態,雖然平凡,卻蘊藏著一種堅靜的力量。那不是拼命衝刺的激昂,而是一種願意等待自己、照顧自己的內在節奏。當一個人能夠在困難中保持這樣的節奏,他的心便不再躁亂,他的大腦也會慢慢喜歡上這種自我超越的歷程。

願意與困難共處的人,是最終能夠活得自在與深遠的人。

有一天,我開始為自己列出一些內在的信念。那些信念,不是教條,也不是標語,而是我願意在每次挫敗面前對自己說的話:

我們家喜歡挑戰。

我們重視努力,不急著看結果。

我們知道困難的感覺,正是學習在發生。

我們相信,堅持做困難的事,是讓我們心靈和大腦一起成長的祕密。

這幾句話,我貼在書桌前,每當我心浮氣躁時,就讀一遍。我發現,只要持續這樣提醒自己,哪怕當下依然困難,但那份心態,早已不像從前那麼容易崩潰。

真正能讓我們成長的價值,不是來自成功,而是來自一次又一次選擇困難時的堅定。

我們不是為了困難而困難,而是願意讓困難成為我們的道場。在這個道場裡,我們練習面對失敗、練習接納不完美、練習在焦躁中呼吸、練習對自己說:「沒關係,我還在學。」

有時,我在日記裡寫下這樣的句子:「今天,我依然覺得難。但我沒有放棄。這就夠了。」每一筆都像是給自己的祝福,也是對生命進程的確認。我相信,只要持續這樣對待困難,大腦最終會懂得:這正是它該愛的東西。

如夜話,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