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着1.3万存款,我提前退休了”:当一个普通人决定掌控生活......
2025-07-27
親愛的朋友:
① 當一個人用1.3萬元存款選擇提前「退休」,她選擇的不只是生活方式,更是一種回歸自我本心的實踐。
人活在世間,常常不自覺地循著外部設計好的軌道行走。從學校到職場,從婚姻到家庭,我們被教導該走哪一步、該完成什麼、該追求什麼,而很少有人問: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當一位名為「入閣」的年輕人,帶著僅有的一萬三千元,離開原生家庭、不依賴職場、不圖體面,只是安安靜靜地去過一種屬於自己的、極簡的生活,她所做的不只是「辭職」,而是一場對生命主權的歸還。
這不是對社會規則的反抗,而是一種對內在聲音的回應。她沒有站在山巔高喊自由,也沒有對體制憤而辭去高薪工作,她只是在一個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選擇中,誠實地問了自己一句:「我還能活得像我嗎?」
② 真正的逃離,不是背棄責任,而是從壓迫與扭曲中重新拾回身體與心靈的完整感。
入閣離開的,是一個重男輕女、將女性視為附庸的家庭。那些代代相傳的壓抑語言——「安穩點吧」、「嫁人吧」、「你沒工作誰會看得上你」——如同一道道鋼絲,慢慢勒住了她的自由與價值感。她逃離的,是一種從骨子裡被定義為「失敗」的女性身份,是一種不被祝福的成長。
她離開不是因為「不努力」,而是努力過後仍不被承認的疲憊。不是不想溝通,而是每一次表達都被視為挑釁與不孝。真正的「家庭困局」,不在經濟,不在外貌,而在那種無論如何都得「聽話」的模式。她沒有選擇反駁,也沒有絕望式的對抗,只是默默地,輕輕地,離開。
③ 當生活只剩14平米與幾道簡餐,它也許更接近真實的「足夠」。
她在城中村租下每月220元的簡陋小房,沒有空調,沒有熱水器,一張床、一張桌子、一些鍋碗,卻是她人生中第一個「真正屬於自己」的空間。這片小小的天地,因她的用心整理,而充滿了秩序、香氣與光。
她從來沒有喊過苦,沒有抱怨生活過於清貧。她細細記錄每一筆支出,買魚只挑折價、走路為了省兩塊車錢、計算燃氣與電磁爐的性價比。這不是匱乏,而是節制。這不是卑微,而是一種「知道自己需要什麼」的智慧。佛說「知足者富」,她或許不富有,卻是富足的。
④ 生活並不因簡單而失色,反而因專注而發光。
她開始學著做吐司,發酵麵糰、切菜做泡菜、拿魚缸養魚,看魚游、看光影、看小仙人掌舒展葉片。這些在一般人眼中微不足道的細節,在她的生活中成為每日的驚喜與節奏的基礎。
她從未停下創造。她畫畫,在輕軌上速寫路人;她學針織,準備擺攤販售;她寫字,在豆瓣分享簡單又有用的生活筆記。她不是「退休」,而是從「為別人活」的勞役中退場,轉而投身於「為自己活」的創造。
這是陽明心學中所謂「致良知」的實踐:誠於內,而後形於外。她沒有喊口號,卻在每一個日常決定裡,回應了那顆被壓抑過久的心。
⑤ 真正的自由,不是去到遠方,而是在哪裡都能安心地做自己。
她說想換一個城市,就打包帶著貓去投靠朋友;她說想去日本,便去申請學簽、上語言課,雖然失敗了,但仍然不氣餒。她沒有「一定要去某處」的執念,但她始終在尋找一種能讓自己安身立命的所在。就像一株野草,不執著於山頂陽光,也不怨怼於谷底陰影,只尋找有土、有水的角落,自生自長。
她不是「躺平」,也不是「擺爛」,而是選擇不將自己的價值建立在別人的評價之上。從她剪短頭髮、做蛋餃、拒絕結婚這些小小的選擇中,可以看見一個人漸漸撐開自己、立穩腳跟的樣子。這就是《道德經》所說:「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⑥ 即使再次被生活撞擊,她仍選擇相信、修補、再出發。
她曾經動搖,想兩地奔波;也曾因為照顧貓回到原生地;甚至在受傷時,被親人冷語相對。但她沒有沉溺在委屈中,沒有因一次次的退步而全盤否定自己。
她選擇報警、選擇自救,選擇再一次背起行李回到熟悉的城中村,重新開始兼職、打工、計算收支。她不是聖人,也會懷疑自己是否無能、是否被孩子看不起,但在她反覆批評與原諒自己的過程中,我們看見一種溫柔的堅定。
如同老子所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她之所以強大,不是因為她從未跌倒,而是因為她每一次都選擇自己站起來。
⑦ 年夜飯那一桌,是給自己的祝福,也是一場靈魂的自證儀式。
她花幾天規劃,算好每一道菜的出鍋時間,只為讓獨自一人的年夜飯,在寒冷的冬夜裡依然能保有熱度。八道菜、一份蛋餃,沒有喧鬧的賀歲聲,只有她與她自己安靜地共處。
她說:「我討厭我的家庭,但又渴望一個完整的家。」這句話太多人聽過,也太多人不敢說出口。但正是這樣的誠實,使她能真正看見自己的缺口,也才能真正去填補那份孤獨。那一餐飯,不為別人做,也不為對抗做,而是為了告訴自己:「我值得被好好對待,哪怕只有我自己這樣認為。」
⑧ 從0到1的掌控,不是佔據世界,而是讓心真正有了選擇權。
她的總收入2萬3千多元,總支出2萬2千多元,結餘不足千元,卻換來了一整年的自由、自足與自尊。她說,等存到另一筆1.3萬元,就去別的城市生活。不是為了躲避什麼,而是為了證明:人生不是只能活成一種樣子。
在這樣的生命節奏中,她慢慢地不再是「誰的女兒」、「誰的員工」、「誰未來的妻子」,而是單純的「我」,一個有名字、有想法、有心願的獨立生命。
如《大學》所說:「止於至善。」這份止,是靜止;這份善,是內在的安妥。她沒聲張,卻已安然。
⑨ 若世界是一場浩瀚的河流,每個人總能在某處找到自己的淺灘。
她說:「世界那麼大,總會有不同的路走。」這句話聽來淡淡的,卻在她的行動裡,一點一滴兌現。她不是一夜翻身的逆襲,也不是網紅劇本式的成功,但她每一步都是真實的。真實的試錯,真實的懷疑,真實的快樂與脆弱。
她的選擇告訴我們,所謂掌控生活,不是征服一切,而是敢於對生命說:「我可以不同意這條路。」然後換一條小徑,哪怕蜿蜒,哪怕孤單,但總比繼續走在一條令你喘不過氣的路上,更靠近自由。
如夜話,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