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经济越差,越要疯狂做这5件事
2025-07-27

親愛的朋友:

當經濟向下,真正值得投資的,是我們內在的穩定感與面對變局的心性。

經濟不景氣的時代,人們的焦慮會加倍蔓延。不論是投資失利的中產,還是工作動盪的白領,亦或是仍在校園中未曾步入社會的年輕人,每一個個體,似乎都在失控中尋求某種控制感。這時候,我們格外需要提醒自己:最堅固的財富,不是數字裡的零,而是內心對生活秩序的掌握。

與其問如何在動盪中「賺錢」,不如先問自己:在不確定中,我還能守住什麼不變?是否能在混亂裡,依舊活得簡明、有力?

捂緊口袋,是對未來的一份敬畏,也是對慾望的一次自省。

每一次景氣循環,都像季節更替,寒冬一來,我們才真正知道什麼是需要,什麼是想要。那些在陽光普照時習以為常的消費選擇,到了風雪之中,便現出本來的輪廓:有些是溫飽所需,有些是虛榮裝飾,有些,是被廣告與文化催眠之後的幻覺。

我也曾在某個月末,盯著銀行餘額,自問「我真的需要那杯價值48元的咖啡嗎?」或許不是吝嗇,而是重新確認「什麼值得被滿足」。當我們開始從「消費自我」走向「照顧自我」,便是重建秩序的起點。

穩定的工作,是低谷時代的避風港,不是值得輕易放手的籌碼。

在這個「裸辭」變成口號的年代,選擇留下來、守住手邊的職位,有時反而是一種勇敢。不是退讓,而是深知風高浪急時,應當「穩舵護船」,讓自己有一處不漂泊的落腳之地。

我想起王陽明說:「致良知者,非遠求於外也。」工作的價值,不在職稱與工資條,而在於我們能否在其中修煉心性、精進技能,並保有一份對生活的自主節奏。在大風過後,沉得住的人,才有可能飛得遠。

不盲目創業,是對生命資源的溫柔保護。

這個時代太容易鼓吹「改變人生」、「創造財富」的敘事,讓許多人在中年危機時,誤把「逃離職場」等同於「實現夢想」。但夢想若無土壤,便只是風中的塵。

創業,並不是唯一的解法。真正值得做的事,應該是能夠以當下的自己為起點,用自己有的東西開始,而非為了逃避而向外索求。老子說:「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選擇安穩,不等於止步;選擇等待,是為了將來的更好出發。

別讓孩子的教育,變成對自己價值的補償。

有時我們過度教育,不是因為孩子真的需要學那麼多,而是我們在為自己曾錯過的、未完成的夢想找出口。或許鋼琴、游泳、游學,從來不是孩子真正的選擇,而是大人希望在他們身上重新塑造自己的希望。

而真正的教育,不是填鴨與炫耀,而是讓孩子知道如何活得有意義、有力量。在資源有限、機會稀缺的時代,給孩子的最深厚資產,不是名校文憑,而是解決問題的能力、面對困難的彈性、以及對自我價值的穩定感。

健康,是低谷時代最容易被忽略、卻最不可承受的成本。

當生計成為焦點,健康往往是最先被犧牲的籌碼。熬夜、外食、過勞,似乎變成現代職場的標配。但朋友,請記住:身體不是可以拿來「燃燒」的工具,而是承載你人生所有夢想的唯一容器。

我們在乎升職與加薪,但若失去健康,一切皆空。即便無法立刻養成完美生活習慣,但從「少一杯酒、早一小時睡、多一站走路」開始,每一分微小的回歸,都是與身體和解的舉動。

為家人保險,是一種不張揚的責任感,也是一份靜默的愛。

我們無法預知明天會發生什麼,但我們可以提前為可能的不幸,鋪好一張網。不是因為悲觀,而是因為對生命的敬重。

父母、伴侶、孩子,不是我們的「負擔」,而是我們選擇「牽掛」的對象。當我們有能力在風險發生之前,設下一道屏障,不只是為了自己少些後悔,更是為他們多一分保障。

守住親密關係,是在混亂中留住內心柔軟的方式。

當外部世界變得困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若能維繫溫度,便是生命最好的避風港。無論是夫妻間的支持、親子間的理解,或是朋友間的相伴,親密關係從來都不是自然而然存在,而是一種需要悉心經營的緣分。

我們都會累、會煩、會沒脾氣,但試著在回家之前,深吸一口氣,想起家人臉上的笑,把那些「工作上的委屈」留在門外,把「我願意好好愛你」帶回屋內。

經濟低谷不是人生的盡頭,而是一場重整節奏的機會。

正如暴雨後的泥土,更適合種下新芽,低谷期或許才是我們真正思考:我要往哪裡去?我要怎麼活?我要留下什麼?

這五件事,表面上是「節流、守業、教育、健康、關係」,其實每一件都是在問:你有沒有對生命負起應有的責任?有沒有活得不虧欠自己?有沒有好好走過你正在經歷的這一段歲月?

就像王陽明晚年自述所言:「人心本無一事,偏要自縛千重。」若我們能從慾望中退一步,從比較中抽身,從混亂中靜坐,那麼即使經濟再壞,風雨再疾,內心也不再漂泊。

如夜話,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