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开保时捷实习的985体育生,背后是中产父母最崩溃的一面
2025-07-27
親愛的朋友:
① 「開保時捷的實習生」,不是故事的主角,而是時代焦慮的投影。
當那位體育生開著跑車、曬著實習與生活日常,穿梭於高樓與球場之間,他的身影瞬間點燃了網路,也撕開了不少中產家庭心中的一道傷口。不是因為他過得太好,而是因為這份“好”來得太容易、太任性,彷彿狠狠打臉那些靠一分一分拚出成績、用一塊一塊補習費砌出未來的孩子和他們背後捉襟見肘卻滿懷期待的父母。
那不過是一段影片,一個“研學”的片段,卻引發無數人在心底嘆息:「原來我拼了命走的路,對某些人來說,只是背景板。」
② 背景提升的風潮,是當下教育焦慮的副產品,也是一場對真實與虛構的混戰。
如今的留學申請,已不再是單純比學歷、拼分數。當硬指標趨同,背景就成了打開名校之門的鑰匙。而這把鑰匙,往往不再屬於努力本身,而是屬於那些買得起、包得住、演得像的家庭。實習、公益、科研、專利、展覽……表面上是多元化的經歷,實則早已成為中介手中標準化的模板、價碼分明的商品。
有多少孩子真的關心東非的水資源、有多少人在公益照片外仍記得當地孩童的名字?也許並不多。但這並非他們的錯,而是這場「人設製造業」裡,每個角色都不得不扮演的生存策略。
③ 學霸的焦慮,往往不是成績不夠,而是輸給了看不見的「資源」。
我見過許多成績優異、熬夜刷分的孩子,考到滿分,仍心中忐忑。因為他們知道,僅憑分數已不夠。他們擔心自己沒有海外義工經歷、沒有高端科研背書、沒有亮眼的履歷能「出圈」。這樣的孩子,常常在補習後再補一門口語課、考完一項考試再參加一場營隊,拼命在時間縫隙中「補足人生」。
那是一種看不見的疲憊,一種不是因為不夠優秀,而是因為「不夠包裝」的自卑。他們之所以焦慮,是因為這個時代常常用「人設」來取代「人心」。
④ 中產家庭的崩潰,是在看清規則後卻發現無力參與競爭。
當一個投行實習的「研學」要價數萬、一次三天的公益活動花去一個月薪水、一篇水論文背後藏著複雜的代筆產業……許多父母才明白,原來自己所相信的那套「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在某些賽道上早已不適用。
他們捨不得讓孩子少一堂課,甘願自己少吃一餐。他們曾經相信,公平是有的,只要夠拼,就會有回報。可現實是,那些表面光鮮的機會,往往是用資源鋪成的。當孩子努力多年卻敗給一份「一週體驗營」的履歷,誰不心酸?誰不崩潰?
⑤ 真正令人擔憂的,不是孩子「不配」,而是整個系統讓「誠實」變得低效。
有的學生在尼泊爾捧著磚頭照相,有的在東南亞合影後迅速撤離,有的發表科研卻連實驗步驟都不懂……這些精心設計的人設,被層層包裝成「熱愛人文、具備全球視野、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的形象,卻可能在入學後迅速崩塌,成為招生官眼中不再可信的範本。
一個人若是連自己的經歷都不敢誠實承認,那麼這樣的教育,不是培養人才,而是在訓練說謊者。這樣的背景,不是光芒萬丈,而是虛浮無根。
⑥ 當虛假成為慣性,真實便成了冒險。
我曾與一位海外教授通信,問他對中國學生的第一印象。他遲疑片刻,回答說:「很能幹,但有時太會包裝。」那句話不重,卻讓我心裡發涼。當我們用盡心思讓自己看起來完美時,是否也失去了對真誠的信任?教育的價值,本該是讓人更坦然地面對真實的自己,而非讓每個人都活成一份精緻的申請材料。
是啊,人設可以設計,標籤可以貼上,但靈魂的沉穩,卻是無法偽造的。
⑦ 真正能讓人站穩的,不是履歷,而是內心的定力與誠意。
這世界變得越來越複雜,判斷力與穩定的內心,反而變得越來越稀缺。與其花錢買一段毫無情感的經歷,不如讓孩子去做一件自己真正熱愛的事。那怕只是幫鄰居修過一台舊電扇、為村裡老人念過一本書,只要出於真心,那都是最有分量的背景。
背景提升的本意,是讓孩子更好地探索與成長。可當它變成一門「製造光環」的生意,就已經背離了教育的天心。學校想看到一個活生生的人,而非被榨乾創造力與真誠的履歷機器。
⑧ 家長真正該做的,不是幫孩子設計未來,而是守住孩子的真實與完整。
當我們用盡所有資源去「幫他鋪路」,也許反而擋住了他看見自己的機會。我們給了他實習、研究、推薦信,卻沒有教會他:如何在面試官面前坦然地說出「這就是我」。我們給了他燈光與舞台,卻忘了問一句:「你願意站在這裡嗎?」
有一天,我們要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面對選擇與代價。而唯一能真正陪著他走下去的,不是一份完美的申請表,而是他自己的心。
⑨ 不是真實不值錢,而是我們太習慣為虛構買單。
面對「保時捷投行實習生」,真正該問的不是「他怎麼做到的」,而是「我們為什麼如此慌亂」。教育本是一場緩慢的耕耘,不應被包裝與演出所綁架。我們期待孩子成為有力量、有智慧的人,那就讓他在真實中成長,而非在光環中漂浮。
我始終相信,命運的禮物,從不會白給。但你得有真正能承擔它的實力與靈魂。
如夜話,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