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都2024年了,谁还做公众号啊?!”
2025-07-27

親愛的朋友:

真正值得堅持的,不是風口上的熱鬧,而是風過之後還能靜靜盛開的事物。

有人問:「都2024年了,誰還做公眾號?」這個問題的背後,不是對平台的疑問,而是對長期主義的質疑。當短視頻喧囂、直播熱潮一浪接一浪,公眾號像一株老樹,在人群漸遠之處默默生長。可世間哪有一件值得做的事,是靠熱鬧成就的呢?

公眾號如書房,而非廣場。它不爭奪喧囂,而等待有心人。我總覺得,一個人願意安靜寫字,就是與自己對話;一個人願意閱讀長文,就是與世界溫柔相擁。哪怕時代改變了語速與姿勢,但思考的節奏與深度,從未消失。

公眾號不會衰亡,因為它長在最不可能倒塌的根系上。

微信,是當代人精神與現實連結的橋樑。它既是通訊工具,也是關係載體。我們的家人、朋友、同事、合作夥伴,都在這裡;我們的喜怒哀樂、工作生活,也都在這裡。而公眾號,則如這棵大樹上的一簇枝葉,是為思想留下的一處平台。

在快餐內容充斥、注意力稀缺的當下,反而更需要能承載沉靜思考的空間。那些看似「不再熱門」的東西,往往是能沉澱出價值的地方。公眾號之於內容,就如紙書之於知識,雖然不耀眼,卻歷久彌新。

真正的創作者,不應被市場的躁動推著走,而是要有自己的節奏和秩序。

我見過太多人在熱點裡迷失自己:一時轉戰抖音,一時奔赴小紅書,過段時間又回頭做短劇。他們在風口中奔跑,卻忘了自己是誰、為何出發。公眾號之可貴,在於它讓人慢下來,不用討好算法、不必迎合潮流,只需認真對待一篇文字、一個思想。

創作,是內心的堅守,不是流量的爭奪。願意靜靜寫下來的人,本就少;而願意長年累月堅持創作的人,更是稀有。這些人,最終會與他們的文字一起,被時光留下來。

當他人退出時,留下來的人反而贏得了時間的注目。

我總記得一位前輩的話:「潮水退去時,才知道誰在裸泳。」內容創作亦是如此。當許多人覺得沒必要再寫公眾號,轉身離開,我們選擇留下。不是固執,而是因為我們早已不靠風口判斷方向,而是靠信念。

這些年來,有人放棄,有人賣號,有人轉行。而我們持續耕耘,用每一篇誠懇的文章,用每一次深刻的對話,慢慢累積信任。這些信任不是瞬時的閱讀量可以比擬的,它是一個人願意一讀再讀,一年又一年地等你更新的感情。

質量與信任,是最穩固的內容貨幣。

當越來越多創作者追逐點擊、迎合情緒時,我們卻選擇了另一條路──深耕信任。標題可以誇張、封面可以驚悚,但我們知道,一旦讀者感到被騙,關係就裂了縫。

與其追求一次的爆發,不如培養長久的喜愛。我們不擔心短期點擊的波動,更在意一個讀者願不願意主動打開我們的推送。真正的價值,不在數字,而在心裡的位置。

做內容的人,最不能失去的,是對作品的敬意。

我常問自己:這篇文章,若三年後再讀,還會讓人心動嗎?若不能,那它就不是一篇值得寫的文章。我們不能因為內容創作可以量產,就放棄了質量與靈魂。

每一篇作品,都是一顆種子。我們不知道它會開花在哪一天,但我們知道,它值得被用心栽種。我們以作品心態對待每一次寫作,正是為了不辜負創作者這個稱謂。

系統學習與刻意練習,是打磨寫作力的唯一道路。

寫作不是天賦的遊戲,而是系統的修行。一個人若不能清楚回答:「什麼是好開頭?什麼是有力的結尾?選題如何挖掘?」那他就尚未進入創作的深層。

表達是技藝,思考是底座。那些寫得好的人,不僅感性豐富,更有邏輯訓練。他們不是依賴靈感,而是擁有方法。這也是為何,寫作者應該像匠人一樣,不斷打磨自己的手藝,不斷練習基本功。

公眾號是寫作的根,短視頻與直播只是枝葉的延伸。

有人問:公眾號過時了嗎?我總說:「它是根,不是風口。」許多優秀的主播、博主,其實背後都有強大的內容能力。他們的語言之所以有力量,是因為腦海有章法、心中有結構。

而這些能力,多數是從寫作中來的。當一個人能寫好文章,他就能說出清楚的話;能說好話,也就能吸引信任。公眾號,正是鍛鍊這些能力最好的場域。它不求快,但求深;不求熱鬧,但求打動。

數據,是創作者的明燈,不是主宰者。

我們看數據,不是為了追逐數字,而是為了照見自己。每一個閱讀量、每一次漲粉、每一則留言,都是與讀者互動的證據。寫作從不是孤獨的,而是潛藏著無數心靈的對話。

當你開始認真研究數據,你會更理解哪些選題能引發共鳴,哪些表達方式讓人停留。但這一切,都不是為了討好,而是為了看見:自己在哪裡與他人真正相遇。

寫作的本質,是創造,也是一場與自我的對話。

當我們沉浸於創作之中,實則是在整理自己的思想、構建自己的世界觀。我們對選題的選擇,是對價值的選擇;我們對觀點的呈現,是對人生立場的聲明。

而公眾號,是這一切的容器。它讓我們可以安靜地說一段話,不被打斷,不被打擾。也讓我們在說完之後,悄然被懂的人聽見,心靈悄悄連起橋梁。

親愛的朋友,我始終相信,公眾號不會消亡,因為人的深度渴望永遠不會過時。當人人都在加速,我們願意慢一點;當人人都在追逐短暫,我們選擇深耕長遠。這份選擇,也許不華麗,卻最踏實。

願你也能找到那件願意慢慢做的事,一年、一季、一字一字寫下去,最終長成一座不動聲色的山。

如夜話,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