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在公司,千万不要共情领导!
2025-07-27

親愛的朋友:

共情領導,是一種過度把「他人之心」放進自己生命裡的迷失。

我曾以為,理解上位者的辛苦,是職場中難得的溫柔。直到有一天,那溫柔反噬成了自己的枷鎖。

一位同事在離職前,深情款款地告別,滿眼對領導的敬意與感恩。他在酒席間反覆說:「他真的是個很有人情味的領導。」可是沒過幾天,會議桌上,他的名字成了反面教材。從「有能力的員工」變成了「自以為是的離心者」。

我當時心中驚愕難平,這樣的轉折像冬夜忽降的霜,鋪天蓋地。

領導的嘴臉變得冷硬,毫無半分當初的理解或善意。我才明白:原來你所共情的,不過是他表演時的角色;而你所貢獻的深情,在別人眼裡可能只是棋盤上的一個「可用資源」。

這種體驗,讓我開始警覺:共情,若是失去了界線,就不再是慈悲,而是自我犧牲的悲劇。

職場裡的共情,若無自知,便是將自己當作消耗品。

曾經有同事,在領導抱怨「最近壓力太大」的時候,自告奮勇加班、分擔任務。他以為自己是在拉近距離,證明忠誠。結果績效考評那天,錯誤被一筆筆記下,功勞卻無聲無息地淹沒了。

等他鼓起勇氣去談加薪,領導卻紅著眼說:「我當年就是一個人熬過來的,你還年輕,別急。」

這句話,像一鍋溫水,讓人一邊心酸,一邊說服自己「也許我該再忍忍」。

但這「忍」,從來不是向上的台階,而是一個往內壓抑的陷阱。

很多時候,領導用故事換取的是你的體貼,用歷史喚起的是你的愧疚,最終讓你放下主張、放棄爭取,把自己變成「不抱怨、能扛事」的那種人——也正是最容易被忽略、被掏空的那種人。

真正的共情,應該首先給自己,而不是領導。

我記得有位朋友,在一次項目中拼盡全力,因為領導承諾:「你這次撐住了,以後我會把你放在重要位置。」於是他熬夜、掉髮、身體崩潰。

項目結束,成果出來了。領導稱讚了其他人,唯獨略過了他。他靜靜地坐在椅子上,沒說話。

回來的路上,他自言自語:「我怎麼這麼傻,把身體拿去換一句未來的承諾。」

我聽得心痛,卻也無法辯解什麼。這一刻,我才知道:「你以為共情可以換來認同,但在現實裡,它換來的只是更沉的負擔。」

那一夜,我回到家,開始第一次問自己:「我今天,有沒有為自己感到心疼?我是不是總是為了別人而壓榨自己?」

共情不是錯,錯在不自覺地將他人的壓力轉化為自己的責任。

站在領導的角度思考問題,本意是理解上層思維,好讓我們的努力更有方向。但那不是叫你成為他的影子,也不是讓你放棄自我。

理解與盲從之間,有一條清晰的界線。當對方釋放情緒時,我們可以理解,但不能因此就自動背上十倍工作量。

當同事訴苦時,我們可以共鳴,但不代表我們必須為他的懶惰買單。

真正的職場成熟,是能夠辨別:「這句話,是在傳遞信息,還是在轉嫁壓力?」

而這一份分辨力,來自於你對自己的保護,也是一種真正的職場智慧。

職場共情的最高境界,是懂得什麼時候該收、什麼時候該給。

如果說共情是一盞燈,那它應該先照亮內心,而不是讓自己成為別人的燈油。

人際關係中,特別是上下級關係,充滿了立場與資訊的不對等。這不是善惡問題,而是結構問題。

領導要對上級交代,他的每一個決策背後,是來自更高層級的壓力。我們若不了解這些,只是一味地共情、配合,那便可能淪為被操作的對象。

真正成熟的共情,是從「我為你心疼」升級到「我看見你了,但我也看見我自己」。

當我們開始理解上級的處境,但不替他承擔全部責任;當我們尊重他的難處,但不為此否定自己的感受,這才是智慧。

與其成為領導的延伸,不如成為自己的主人。

在這片職場的海上,每個人都應是自己的舵手。當風向轉變,我們不該把船頭轉向別人的航程,而應順應內心之風,選擇自己的路徑。

工作,是生命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領導,是一個角色,但不是我們的信仰。

我們對自己的體恤、對自己界線的尊重,才是真正長久的自我關懷。

這世界不會因為你捨己為人就額外獎賞你,但你若從內心開始尊重自己,宇宙會默默地為你讓出一條路。

學會與領導合作,而非依附,是更高階的職場智慧。

每位領導都有他的特質:有的專橫,有的感性;有的規範嚴格,有的隨性自由。

我們若能分辨領導的行為風格(如DISC所說的四種類型),並在能力、風格與溝通三個面向與其互補,便能創造出雙贏的互動關係。

這不是討好,而是一種成熟的合作策略。

幫他發揮長處、彌補盲點,讓彼此都能在各自位置上運轉順暢——這樣的你,不僅不可或缺,更是被信賴。

但前提是:你仍然握有自己的方向盤。你不是船帆,而是會航行的船。

職場不是單向輸出情感的舞台,而是一場雙向奔赴的成長。

每一次職場經歷,不論甜美或苦澀,都是在提醒我們:「你是否願意更溫柔地對待自己?」

在理解他人之前,我們需要先理解自己的需求;在幫助他人之前,我們得先幫助自己站穩。

真正的自我關懷,不是躲起來拒絕一切情緒,而是面對關係中那些複雜的線索,從中找出一條「我依然能做自己的路」。

而共情,不應是把自己丟進他人的世界,而是用同理心與距離感,守護彼此的尊嚴與自由。

在職場的江湖裡,最可貴的,不是成為別人眼中最好用的「螺絲釘」,而是能在不失本心的情況下,與人共事,與己共處。

如夜話,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