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有一種寧靜,不因繁華熱鬧而增色,也不因孤身獨行而失彩。這樣的寧靜,不是無聲的空白,而是一種自我與天地契合的和諧。每當我看見那些一人行走卻氣定神閒的人,便想起《中庸》所言:「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一個人真正的豐盛,不在於周圍有多少人呼應,而在於內在是否充盈。真正的快樂,不依附他人,而根源於心的明淨與自足。有時候,別人眼中的孤獨者,恰是心中最富...
人在靜夜裡,若願將心沉入文字,或可於他人思緒中照見自己。當我細細讀完張一鳴早年微博所綴之231段語錄,彷彿與一位未曾謀面,卻心意相契的行者,在一條通往內在深處的長路上並肩而行。這些文字既是他的思考,也是許多人的映照,而我讀來,則如澆心之甘露,步步生光。真正的成長,是穿透自己習慣的幻象,看清什麼是真實。許多話語,初看平常,然若靜心觀之,實則藏著破執見、化頑性的...
人若想常駐春光,不必仰賴歲月的慈悲,而應取法天地的規律。青春的樣貌,終將退去;可神情中的澄明、眼神裡的喜悅,卻能因修煉而長存。容貌之年輕,從來不是單靠年齡守住的,而是心性、生活與關係共修之果。若問人至中年,何以仍見輕盈光彩,我總覺得,答案不在技巧裡,而藏在一種持久而真實的「對自己負責」。自律是與身心和解的起點,它讓我們不被慾望驅使,而是由心生定。凡人皆懶,身...
世間萬物,自有其理。自然之道,往往不問善惡,只問存續。在靜夜獨思中,我常常回想起一則故事:鬣狗吞食幼小角馬,令人心中泛起波瀾,似不忍之景。然而若以天地之心觀之,那也只是萬象之一節,無悲亦無喜,只是自然走向整體優化的過程。人之處世,豈不亦然?利己與利他,從不應對立,而當合於時中。自小所受教誨,皆曰為人當謙讓,當服從集體,當顧全大局。此誠不虛,若無此等德行,萬象...
人間之所以值得,不在於它永遠晴朗,而是縱使風雨交加,仍有燈火可依。回望這些在生命中發生過的溫柔片段,我才明白:我們對世界的信任,往往建立於這些看似平凡卻深刻的自體客體經驗。那是一種被接住的感覺,是從內在長出來的安全,是即使四野茫茫,也有人願意同行的確幸。親密的陪伴讓我們重新成為自己。我記得某一年的冬天,我發著低燒,在城市邊緣的出租屋裡無聲地難過。電話響了,是...
選擇貴的,不是虛榮,而是一種對世界秩序的洞察。我曾一度也以為,物品的價值全然取決於其品質,價格只是外在的表象,甚至是商家的技巧與人性的虛榮所構成的幻象。然而後來我漸漸明白,這世界的運作之道,遠比表面來得深沉而複雜。真實的商業邏輯,並非“品質好才賣得貴”,而是“能賣得貴,才有資源把品質做得更好”。許多創業者一開始滿懷熱忱,潛心打磨產品,卻無法說服世界接受他們定...
人至中年,命之變,不在外,而在心。歲月似一條無聲的河,將我們推向焦慮與疲憊之間的夾縫中,進退不得。當努力無果,當身心俱疲,我漸漸明白,有些路,單靠蠻力走不出來;有些局,需借外力方能破之。這不是脫逃,而是順應;不是妥協,而是調運。借運,不是依賴,而是覺察——天地有氣,萬物有勢,靈根不絕者,自知乘時而起。向書借運,是向智者請益,亦是與自我對坐。我時常回想那些低谷...
夜色沉靜,萬事歸寂。此時此刻,我獨坐燈下,沉思如水。這些年在職場奔走,看過無數人為了一張臉面苦撐到底,也看過有人甘願放低身段,最終乘風而起。浮沉之間,我愈發體會到:「面子,是許多人通往成長路上的一堵無形高牆。」當我們執著於面子,其實是執著於自我幻象。人心常有一種迷惑,誤以為別人的看法能決定自己的價值。於是,我們緊抓著那點自尊,害怕低頭、害怕求助、害怕承認自己...
夜色靜了,心也慢了。最近總有人來問我:是不是我太懶了?是不是我不夠努力了?我怎麼什麼都不想做了?他們說這話時,眼中總有些羞愧,彷彿偷懶是一種罪。我看著他們,只想輕聲回一句:什麼也不想做,也許正是你開始變好的徵兆。當人突然不想再證明什麼,才開始與自己靠近。我們總是在奔跑,為了成績,為了升遷,為了朋友圈的點讚,為了「我還行」這句話不被打臉。有時候連我們的笑、我們...
在夜靜燈微、風聲潺潺的此刻,我輕輕捧起筆,如同在心中擎起一盞燈。這些日子,我常思索一個現象:人為何總愛反駁?言語未出,反意先生,對話未展,立場已定。若細看這其中的微妙,我愈發明白,這其實不是一場觀點的交鋒,而是內心深處的一場抗拒──對自我被觸碰、對認知被顛覆的抗拒。人性中最沉重的,不是無知,而是無法容納不同。我曾數次在日常對話中,感受到一種無聲的角力:當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