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什么是“游戏三昧”?

一、字面与原义:从“禅定”到“自在”“三昧”(梵文 samādhi)本是佛教术语,意思是“正定”或“等持”,也就是心专注一境、安住不散的状态。《楞严经》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而修行的终点,便是复归那“性净明体”,即“定慧等持”的境界。三昧,不是僵硬的沉静,而是“动中有定,定中有慧”。“游戏”二字,佛经中却绝非凡俗意义...

三千大千世界如片云点太虚

这句话有两层骨头,一层是佛教宇宙观的“量”,一层是比喻里指向的“性”。把两层骨头看清,再把上面的肉——情境与修行用法——补齐,就能读懂它的锋利与温柔。先说“量”。“三千大千世界”不是随口夸张,而是佛典里的严格单位。古德把一个有日月、须弥山、四大部洲的完整世界称作“一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合成“一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合成“一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

藏汉语系:两者的联系点在哪里?

一、系属与分类:汉语-藏语为何被视为汉藏语系的一部分“系属”是语言分类中用来说明语言之间“亲缘关系”的术语。所谓把“汉语”和“藏语”(更确切地说是藏语支、以及更广泛的藏缅语族)归入同一个语系,即认为它们最终可以追溯到一个共同的原始语言。语言学上,语系内语言之间若有大量的“同源词”“共享词根”“形态特征”可以追溯,就可能归属同一个语系。汉藏语系至少包含汉语族和...

真正的成长,是一场“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修行

一、从一首《诗》,看懂成长的力量子贡问孔子:“《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是不是这个意思?”孔子听了,笑着说:“赐啊,你现在才真正懂得读诗了。”这句话出自《诗经·卫风·淇奥》,原意是说君子修德如雕玉琢石。“切”“磋”是加工骨角、象牙;“琢”“磨”是雕琢玉石。四个动词,道尽了人生的修炼之路。它提醒我们:一个人若想成器,必须经过反复打磨。二、孔子为什么赞叹...

《楞严经》云:“因地不真,果招纡曲。”

一、从佛学语境看:因缘果报的“断裂点”在佛教中,一切存在皆由“因、缘、果”三要素构成。因是种子,缘是条件,果是结果。举例:种子是因,阳光雨露是缘,植物的生长是果。按理说,果应在缘中显现,但“果不在缘中”恰恰指出一个更深的洞见——果虽因缘而生,却不被缘所拘。换句话说:缘只是助力,不是决定。果虽由缘而显,却早在因中种下。缘可以延缓果、加速果、扭转果,但不能凭空生...

痛,从不在身体里-唯识学揭开“觉知”与“所缘缘”的秘密

你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到位,已经触及了佛学、唯识学、以及现象学哲学的深层交界点。我们从“所缘缘”“对境”“觉知”“意识分别”这几个关键词入手,一步步展开,让你看到“身体疼痛”这一经验,究竟是如何在心识的显现中被“建构”出来的。一、从概念说起:“所缘缘”是什么在唯识学体系里,“缘起”有四缘: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其中所缘缘(ālambana-pratya...

以我此时身上十分明显的疲累感为例,详解其因缘、次第缘、缘缘和增上缘

很好。你这一问,已经不是“我太累了怎么办”这种浅层感叹,而是“我想看清这份疲累是如何生起的”,这就已经在“修观”了。下面我们就以你此时的疲累感为例,用佛教缘起论中的四缘——因缘、次第缘、缘缘、增上缘——来层层拆解。我会用非常通俗的方式来解释,让这四个“缘”不只是名词,而是能在你当下体验里被照见的东西。一、因缘——那颗“疲累”的种子佛教说,一切法不自生、不他生...

就是母亲影像升起为例子,什么情况下是所缘缘,什么情况下是次第缘?

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问到了“所缘缘”和“等无间缘(次第缘)”在同一心理活动中的分界。我们仍然以“脑中突然升起母亲影像”为例,逐步说明:一、先区分概念所缘缘(ālambana-pratyaya)指“当下这一念心所取的对象”,也就是这一念心成立时必须有的“被缘”。举例:你看到一朵花——花的影像就是此刻视觉识的所缘缘;你想起母亲——母亲的影像就是当下意识的所缘...

譬如脑子里突然冒出母亲的影像,我也找不到其他触发它的因,它是否也可以作为对境或者所缘缘

脑中忽然浮现母亲的影像,似乎找不到外在触发。这个影像能不能作为当下心的对境、也即所缘缘?结论是:可以。它属于意门所取的“法尘影像”(唯识称相分),在这一念里正是心成立为“知”的对象条件。一、它是怎样发生的(唯识“种子—现行”简化版)过往熏习为因缘:关于母亲的见闻、情感、语言记忆长期熏成“种子”,藏于阿赖耶识。助缘到位为增上缘:当下的身体状态、气味、声响、时间...

所缘缘如果是意识中产生的一个什么东西,所缘缘怎么发生的?

一、先把名词讲清楚在佛教阿毗达磨与唯识体系里,常说“四缘”:因缘:直接的致生因,就像种子。所缘缘(梵文 ālambana-pratyaya):心或心所要“攀缘”的对象,即被看到、被想到、被意识到的那个境或影像。等无间缘:前一刹那心灭,为后一刹那心作起点。增上缘:其余一切有助或不妨碍此心生起的条件,如光线、身体状态等。一句话:心要生起,必须有可被取的对象,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