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不是方向的问题,而是容量的问题——你装得下多少次失败。王兴的“九败一胜”,不是一句媒体包装用语,而是他真真实实啃过的九块硬骨头。每一块都让他流血,每一次都差点放弃。但也正是这些失败,一点点把他身上的浮躁剥掉,把野心捶实,把判断锤准。他不是那种从一开始就锋芒毕露的人。他年轻时看起来甚至有点散漫,不上心,不好好念书,项目一个接一个换。那时候他不是不努力,而是...
他不是输给马云,而是终于不再和任何人比赛了。我曾经觉得“最成功的人”这个词,意味着财富、权力、掌声,还有登上杂志封面的荣耀感。像邵亦波这样的人,年轻时一路封神,高二考上哈佛,全奖,毕业于商学院,29岁就把公司以2.25亿美元的价格卖给eBay,早早赚够一生用不完的钱,那种站在金字塔尖的滋味,应该像吸氧一样令人上瘾才对。可他没有继续攀上去。也不是因为遇到了什么...
不认命,是褚时健活完一生唯一的底色。很多人说他是传奇,说他九十一年走过的是别人几辈子都不敢想的弯路。可他大概自己不会这么看。他不是奔着什么“传奇”去的,他只是习惯了,一件事摊到眼前来,就必须弄明白它,就必须扛下来。不是为了证明什么,而是他心里有一股拧着的劲儿,往后退一步都不舒服。我反而觉得,那些他不声不响过掉的年头才最真实。他十五岁做酒,半夜要看火,要看水,...
世上有些证书,可以迟到一百年,但她的价值从未动摇过半分。林徽因拿到学位证书的那个清晨,我看着照片里她的外孙女替她接过那张纸,忽然间有点发愣。我其实不觉得那张证书能补偿什么。也不是因为这份荣誉不重要,只是她早就用一生,写出了一张比这更庄严的答卷。她的笔不是钢笔,是测量尺和描图纸;她的墨不是墨,是一砖一瓦的实地丈量和再现。她已经用行动交卷了,一百年前就已经交卷了...
人生真正的意义,不在于避免命运的试炼,而在于被劫火烧尽后,仍能带光而生。从蔡磊的故事中,我反而越发清楚地意识到一件事:当一个人真正失去了几乎一切,却还能一寸一寸把失控的生活扳回来,他的内在,一定已经沉入比常人更深的生命层面。不是那种励志书里说的“逆风翻盘”,也不是励志演讲里喊的“从谷底出发”,而是你真实地看见了一个人,他的身体在一天一天往里塌陷,他的世界却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