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是国庆假期的第一天,窗外阳光很好,空气安静得能听见风掠过窗台。朋友在群里问我:“假期打算去哪儿?”我看着那条消息,手指停顿了一下,回了一个字——“宅。”她发来一个笑哭的表情,说:“你啊,一年到头都在工作,假期也不出去走走?”我想了想,倒也不是不想走,而是觉得,眼下最想做的一件事,是读书。不是那种“计划性阅读”,也不是“为了打卡而读”,而是单纯地,想沉下心...
那天,上海下着细雨。黄浦江边的风带着点咸味,像极了旧时代留下的呼吸。一个穿深色风衣的女人走在街角,脚步不快不慢,伞下的她面无表情。那是《灼灼韶华》里褚韶华的最后一幕。她从药铺走出,转身望向远方。她说了一句话——“人生这一局,我终于不再怕疼。”镜头定格在她脸上,那一刻,不再是民国的女人,而是所有曾经咬牙活下去的女人。这部剧之所以让那么多人泪目,不是因为剧情多曲...
那天凌晨三点,城市的灯已经睡了。出租车的窗外,是雨刷划过的节奏。后座上的江澈靠在窗边,手指摩挲着那张离职证明,纸张被汗浸得皱皱的。他笑了一下,笑里有点空。他说,这一年,我什么都没留下。钱没了,工作没了,女朋友也走了。司机从后视镜看了他一眼,说了一句平淡得像天气预报的话:“年轻人,没事的,从头再来。”那一刻,他没回头,但那句话像一根钉,钉在他心里。从头再来。这...
夜里十一点,办公室的灯还没灭。玻璃窗外的城市早已暗下去,只有零星的出租车在街口闪着顶灯。屋里,一个年轻人盯着电脑屏幕,肩膀已经僵硬,但手指还在机械地敲击键盘。他不是为了加班费留下来的,而是因为走得比别人早,会被暗暗记在心里。你是不是也熟悉这种感觉?这就是所谓的内卷。表面上,每个人都更勤奋了,实际上,没有人过得更好。内卷背后的逻辑,像极了经济学里的囚徒困境。表...
夜色已深,城市的灯火像一条被拉长的河流,照亮了高楼间的空隙。出租车里,一个刚下班的男人瘫在后座,手机屏幕亮着同事的朋友圈:有人晒新买的车,有人打卡昂贵的餐厅,还有人刚刚在迪拜沙漠骑骆驼。他盯了几秒,轻轻合上手机,心里闪过一个声音:“好像我才是过得最差的那一个。”你是不是也有过这种时刻?别人看似普通的日常,落到你眼里却像一把刀,提醒你自己什么都不够。于是,你追...
夜里十二点,灯光昏暗的书房里,一个年轻人盯着屏幕发呆。桌上堆着写到一半的文案、没喝完的咖啡,还有一张被反复划掉又重写的待办清单。他轻声叹了口气,说了一句:“怎么一天又过去了,感觉什么都没做完。”你熟悉这种心情吗?明明每天都在忙,但回头一看,却像被时间吞噬,抓不住痕迹。这种无力感,正是我们这一代人最大的焦虑。于是问题来了,时间究竟该怎么管理,才能真的高效?答案...
夜色已经很深,办公室里只剩下几盏昏黄的灯。张一鸣盯着桌上的手机,手指滑来滑去,抖音里的短视频一条接一条,直到眼睛发酸,他才猛地一愣:今天原本要处理的文件,还没动。心里那股熟悉的懊恼又涌了上来,可他深吸一口气,把手机扣在桌上,转身回家睡觉。他说,过去自己总会在这种时候报复性加班,结果越拖越晚,第二天状态一团糟。现在他学会了:立刻去睡,哪怕任务没完成,也不再自责...
夜里十一点,北京的地铁已经停运,街口的小吃摊还亮着孤零零的灯。一个加班到深夜的年轻人,拎着一袋煎饼果子回到出租屋。他没开灯,就那样靠在沙发上,盯着手机屏幕发呆。工作八小时,甚至十小时、十二小时,几乎榨干了他所有的精力。但真正让他困惑的,不是工作,而是下班后的空白。他问自己:除了上班,我的生活,还剩下什么?这个问题像一根刺,扎进很多人的心。时代越快,人就越容易...
深夜的图书馆,灯光昏黄,一个年轻人趴在书桌上,手边摊着两份录取通知书。父母希望他选“稳妥”的金融,他却想去学音乐。朋友劝他别任性,社会需要的是钱,不是梦。他抬头看着窗外的黑夜,心里突然冒出一个问题:如果这一生只是为了稳妥,那我还算活过吗?人生的选择,说到底都绕不开一个字——热爱。可是很多时候,我们被“现实”绑住,被父母的期待推着走,被所谓的热门行业迷惑,以至...
凌晨三点的出租屋,隔壁的电视机还在吵闹,外卖盒散落在地板上,他盯着天花板发呆。账单像一叠随时会倒下的积木,手机消息一个未读的都没有。他突然意识到,所谓低谷,就是连哭都懒得哭,只剩一口气吊着。他问自己:这日子,还能翻身吗?人在低谷时最怕的,不是没钱,也不是没伴,而是那种彻底的失控感。你看着生活一点点崩坏,却找不到任何可以拉住的枝桠。这个时候,别人能给的安慰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