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是孩子生命体验的新延展DeepSeek火起来的时候,我意识到一件很安静又真实的事。孩子们在成长的路上,与AI的互动不再是工具使用,而是生命体验的一部分。孩子不再只是单向接受信息,而是在与AI的对话中练习表达、探索兴趣、构建世界观。这种互动让他们的思维拥有一种延展,让他们可以在温暖和自由中试探、试错,再回到内心继续生长。善用AI是孩子未来的底层竞争力周鸿祎...
真正的孤独,往往是在父母渐老后才被看见我曾经以为,父母最大的愿望是看见孩子走向远方,走得越远越好,越成功越好。后来才明白,当父母送别孩子转身回屋的那一刻,屋子里的安静像是落地窗外长满荒草的院子,长久无声。孩子越是优秀,越是走得远,父母看见孩子的次数也越少。光阴里剩下的,是饭桌上的两个碗,是夜里醒来无人说话的沉默,是再多视频和转账都填不满的空白。优秀的孩子并不...
真正的反霸凌是让孩子感到自己不是孤单的,是让他相信家人和自己都有力量面对困境。有时候,孩子沉默并不代表他已经原谅了伤害,而是他感到孤立无援、无法反抗、无法求救。即便看似适应了学校,适应了新的同学环境,内心仍可能被恐惧和羞耻层层包裹,堵住了他与外界沟通的通道。当他沉默地回到房间,把自己关在书本和安静的角落里,并不意味着他变得懂事,而是在无声地挣扎,不敢求助、不...
每一个无选择的人生都承载着真实的痛感在贵州,一个笑得像春天般明亮的女孩,在订婚宴上跳跃着,裙摆飞扬,她才16岁。那是她的人生一个无声的拐点,她笑得纯真,却没有机会问自己是否愿意。这是许多人不曾看见的真实,孩子还未准备好迎接世界,却已被迫开始承担家庭与生存的重量。这一刻让人明白,无选择的人生有着最深的无奈。流水线的单调是被剥夺选择后的注脚纪录片《十八岁的流水线...
顶尖学校不过是普通筛选的起点,不是通向卓越的终点。当王兴兴说出“顶尖学校的人,能力也不过如此”时,许多人会先感到质疑或不服气,但他不过是在提醒我们:社会用考试和学历筛选人,仅仅保证你“没问题”,而非“超越”。顶尖学校聚集的多是执行力高、踏实努力的人,但真正能在复杂未知的现实中冲破层层壁垒的,却是那些能在某一领域做到极致、有完整创造链条的人。学历只是初步验证了...
留学从未是平等的起跑线,英国留学折射出国内中产家庭的阶层焦虑与真实困境。我看见学生从飞机落地时便带着期待和倦怠,他们提着沉重的行李箱,脸上是刚踏入陌生国度的新鲜感,却在几周后消散在房租账单和孤独里。他们在这里试图延续父母规划的体面与安全感,但伦敦的风从不关心他们来自哪里,地铁里拥挤的呼吸和便利店里的账单都以同样的方式提醒他们:留学本质上是一笔昂贵的交易。英国...
真正的富养是让孩子理解世界和理解自己。很多父母拼尽全力带孩子去旅行,去见更大的世界,去买限量的玩具和球鞋,却忽略了孩子的眼睛里只看见了别人的拥有与自己的不足。在见过更多风景后,他们想要更多新鲜的风景;在拥有更多物质后,他们渴望更贵的物质。父母以为孩子见世面是成长,实际上可能只是增长了欲望,没有增长对世界的理解。一个孩子最大的安全感来自可控的自我,而非无限索取...
孩子的身体会说出家庭的真实节奏,而我们常常无从听懂。听见身边家长小心翼翼地问起“为什么我的孩子那么小就发育”,眼中有惶恐,也有不知所措。看似突然的胸部发育、喉结显现,像一个来不及预告的雨季,让父母在不安中盲目寻找答案。我们以为是鸡肉和豆浆的错,以为是超市里包装袋上的小字未被注意,但真正催熟孩子的,是生活里被忽视的每一处长期存在的暗流。食物并不是孩子早熟的主因...
父母渴望的,不是孩子的胜利,而是自己在恐惧中获得喘息的可能。看见那些中产父母带着焦急和无力的眼神,来找Jenny询问如何给孩子设计最优路径时,我感到一阵安静。那份急切里藏着太多自己未曾达成的期望,也藏着被社会评价捆住的恐惧,想给孩子铺一条不再跌倒的路。这一份恐惧,将教育规划师送上了小众高薪工作的浪潮,因为人们以为,只要付费,就能买到确定的未来。鸡娃热退潮,教...
父母真正能给予孩子的最宝贵礼物,是克制过度满足的冲动,让他们保持对世界的饥饿感和探索力。人们常常以为,给孩子越多,孩子就会越幸福。但在一场江浙沪大小姐的升学宴上,堆成小山的礼物、昂贵的高定裙、婴儿车里的宠物狗,反而让一些看客生出“要给孩子一切才配生孩子”的幻觉。真正有智慧的父母,会在满足与克制之间找到平衡,让孩子拥有获得幸福的能力,而非只被幸福包裹,失去追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