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在咖啡馆听到两个女人聊天,一个哭着说:“他昨晚又忘了我的生日。”另一个叹了口气:“你还没明白啊,男人哪有记性?他爱你,只是不会表达。”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这句话太熟悉了——像一剂麻药,温柔,却让人麻木。是啊,我们总在为男人找理由,为失望编温情的注脚。可有一天你会发现,那些所谓的“不懂表达”,其实是根本没放在心上。余华说:“男人是没有爱情的,他们像孩子一样...
那天我在茶馆里,碰见一个老朋友。她刚从公司离职,看起来神清气爽。聊天时我问她:“听说你跟上司关系闹僵了?怎么解决的?”她笑着说:“我没解决,我低头认了。”我怔了一下,她继续补一句:“但他后来自己倒了。”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有时候,低头的人,反而才是最锋利的。生活中,很多人拼命想赢,拼命证明自己,结果反而被情绪推着走。而那些看似退让、示弱、服软的人,不吵、不...
那天傍晚,朋友打来电话,声音有些哽咽。她说,她又和妈妈吵架了。原因和以往一样——冰箱里堆满了过期的食物,她劝不动。她气得直哭,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挤出一句:“我真的见不得她过得这样。”那一刻我没立刻安慰她,只是想起一句话——世上最深的牵绊,不是爱,而是“想救”。我们总以为爱是伸手去拉,而不知有时,真正的爱,是学会不去拽。朋友的妈妈,是典型的旧时代女人。节省、...
他那天走进咖啡馆,风带着点凉意。门一推开,叮铃一声轻响,他抖了抖身上的外套。点了一杯拿铁,坐在角落里,手机屏幕亮着,有人发来消息:“你最近还好吗?”他愣了几秒,回了句:“挺好的。”其实,没那么好。只是,这年头,谁都不想让别人看见自己生活的缝隙。因为你永远不知道,那句看似关心的“你还好吗”,背后藏着好奇、探听,还是评判。人到一定年纪,才明白——不是所有话,都值...
夜色很深的时候,手机屏幕突然亮了一下。是一个许久未联系的朋友发来的消息,开口就是:“能不能帮我一个忙?”你大概懂这种感觉,心里明明疲惫,可又觉得拒绝难开口。于是硬着头皮答应下来。第二次、第三次……你开始迟疑,对方却习惯成自然。等你终于忍不住有意疏远时,关系已经走到尽头。人与人之间,裂痕往往不是一件大事引起的,而是点点滴滴的透支。透支的是信任,也是情感里的余额...
夜色里,一对恋人并肩走在河堤上。风吹过,姑娘忍不住低声说:“其实我有时候真怕,怕自己眼光不好,选错了人。”男孩愣了一下,转头看她,笑得有点笨拙:“那你还选了我?”姑娘没回答,只是盯着前方的灯火,心里升起一阵微妙的困惑。人这一生,到底该怎样挑选伴侣,才能不至于在爱里反复受伤?这个问题,并不只属于他们。每一个渴望亲密关系的人,都会在某个时刻陷入同样的疑问。资料显...
深夜的便利店,灯光惨白,一个二十多岁的姑娘站在货架前发呆。手机屏幕亮着,是微信消息界面,空空如也。她点开朋友圈,滑了几下,又关掉,动作僵硬,像在提醒自己:这个城市几百万双眼睛,却没有一双真正看向她的眼睛。她小声嘀咕:“为什么我没有真正的朋友?”声音轻到像是怕惊扰自己。成年人的孤独,总是来得很隐秘。不是没有人陪,而是身边围着的人越多,心里的空洞就越明显。喝酒唱...
冬夜的风吹得骨头发凉,张磊却在凌晨的办公室里,盯着窗外发呆。他刚和团队开完一个拉锯式的会,桌上散落着咖啡杯和未合上的文件夹。一个合伙人突然问他:“张总,你怎么判断一个人是不是靠谱?”张磊笑了笑,没有立刻回答。他的眼睛里闪着光,仿佛在想起自己最初创业时,那几位身无投资经验、却能同甘共苦的伙伴。靠谱,不是一个空洞的词。它背后有一整套逻辑。张磊后来在《价值》这本书...
凌晨的出租车上,一个姑娘看着窗外的灯火,眼睛有点红。她刚和男朋友吵完架,对方冷冷丢下一句:“我已经尽力了。”她没再说什么,但心里突然涌出一句话——这不够。很多人都在关系里挣扎过,爱是真的,努力也是真的,可为什么最后还是觉得失落?为什么有些关系里,明明对方付出了,却依旧让你觉得不满足?答案很残酷:因为那份爱,不够。在《实习医生格蕾》里,Meredith曾经面对...
傍晚的地铁里,一个男人低着头,手里攥着刚被领导批评过的会议纪要,脸色阴沉。他回到家,妻子只是问了一句“今天怎么这么晚”,他便抬高音量吼了回去。孩子听见动静,躲进了房间。隔天,在公司里,他依然笑脸相迎,和同事谈笑风生,跟客户保持着极尽礼貌的语气。这个落差,很多人都熟悉。对外人客气,对家人冷漠。有人说这是窝里横,但其实,并非如此简单。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踢猫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