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21读《实践论》,不读毛泽东,一辈子困于底层
2024-01-27

当我想到这个标题的时候,是在看完公众号纯科学的一篇讲毛泽东军事思想在现代的运用的文章之后,脑子里自然而然跳出来的念头。

不读毛泽东,不精读毛泽东,不领会毛泽东思想,一辈子困于底层。

没得法,毛泽东思想就有这个魔力。

毛主席接着说:重复地说,论理的认识所以和感性的认识不同,是因为感性的认识是属于事物的片面的、现象、外部联系的东西,论理的认识则推进了一大步,到达了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西,到达了暴露周围世界的内在的矛盾,因而能在周围世界的总体上,在周围世界一切方面的内部联系上去把握周围世界的发展。

教员讲的真是好啊!不服不行。


伦理还是论理


我在前20遍,以及刚刚敲上面那段话的时候,还是习惯性的将毛主席的“论理”敲成了“伦理”。因为人们熟知的概念是伦理,没有论理这个说法。

等我细看对照那段文字的时候,才发现毛主席写的是论不是伦,四声,不是二声。

伦理是什么?

伦理,伦理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道德行为、道德规范和价值观的本质、原则和问题。简而言之,伦理学关注的是“对与错”、“善与恶”以及我们如何做出道德上正确的决定。它涉及对行为和决策的道德评估,以及探讨什么构成了良好的生活和正义的社会。

论理是什么?

"论理"在中文中通常指的是逻辑推理和辩论的过程,涉及合理地分析、解释、评估论点和证据。它是理性思考和沟通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哲学、法律、学术研究和日常决策过程中。

具体来说,"论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逻辑推理:这是论理的核心,涉及根据一组前提合理地推导出结论。逻辑推理可以是演绎的(从普遍原则推导出具体情况的结论)或归纳的(从具体实例推导出一般性结论)。

2.  论点分析:评估和构建论点,理解论点的结构,包括前提、推理过程和结论。有效的论理要求论点的前提是真实和相关的,推理过程是合乎逻辑的。

3.  证据评估:在论理过程中,证据用于支持或反驳论点。有效的论理要求对证据的来源、可靠性和相关性进行批判性分析。

4.  批判性思维:这是论理过程的重要部分,涉及独立地评估信息和论点,不受先入为主的偏见或不合理的假设影响。

5.  辩论与讨论:在辩论或讨论中,论理用于表达和支持自己的观点,同时理解和回应对方的观点。

总的来说,"论理"是一种系统性的思考方法,它要求清晰、严密的思考过程,旨在达到更加合理和有效的结论。在学术研究、法律辩护、日常决策和许多其他领域中,论理都是一个关键技能。

通过以上对比和解释是不是就非常清晰了?

论理是一个深度思考的过程,他的具体方法是逻辑推理和辩证。

瞧瞧,逻辑推理和辩证。经过这样成熟而缜密的思考过程得出来的结论必然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

片面和全体

片面和全体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

现实里有几个人真的能在自己的生活中认清当下自己认识到底是片面还是全体呢?能有那样自觉的意识看清楚自己每一个决定和选择是片面还是全体么?在意识到自己的片面之后,继续去实践和经验更多的事情以便于形成更全面的认识么?

大概率是不能的。

还是举例子说明吧。

我喜欢举我做公众号自媒体的例子。

今年因为微信公众号开放公域,加上很多的培训师以此为噱头宣传公众号自媒体的新风口来了,想借此收割一波。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的自媒体之路便选定了公众号这个平台。

做公众号真的那么好做么?写出来的文章就立即如某些培训师宣传的那样获得微信公众平台的推荐,赚到流量主的费用么?

很多人相信了这种诱人的宣传,于是入了坑。

自然是不行的。自然也是行的。

不行在哪里呢?

当你对公众号平台的运营认识不全,认识片面的时候,你想不断获得推荐,并赚到那个流量费,可能么?不太可能。

哪怕是偶尔一次获得推荐,赚的几分几毛几块。那也仅仅只能碰巧的运气。虽然讲是碰巧的运气,其实还是有其必然性在里面的。

这包括为了得到一次推荐,你肯定模仿过别人有流量的文章,你一定在选题上下过功夫,比如追下热点,或者是说将标题进行了斟酌。

而这些自认为不那么重要的行为从哪里来的呢?从你平时关注的其他账号哪里看来的,看完之后你就会总结成你的经验和知识,并想他能,我为什么不能?于是有了后面的行为。

这就是你从感觉变成你的思考然后实践的过程。

积累的那些感觉、思考、实践和经验是片面的。

即便是片面的,它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让你赢上一次半次的呀。

是不是有这一次半次就够了呢?

想做好,想开锁流量密码,想将自媒体IP树立起来,想提升自己的认识水平,想赚到钱,够不够呢?

自然是不够的,很不够。

不够怎么办呢?

继续看、观察、琢磨、思考、实践。

也就是在未体验到开挂的感觉之前,在没有达成开悟,或者民间老人们常说的“开窍”,某个人“开窍”了之前,你的看、观察、琢磨、思考和实践是不能停下来的。

你不停下来,不断的,高密度的掌握更多的再赢一次再赢二次的经验、知识,这样从不同的角度来的经验、知识多了之后,会怎样呢?就是毛主席说的达成全面。

说白了,一个人要掌握对某个事物的全面的认识,你得数百上千次甚至更多次的调动五官在实践里获取感觉经验,感觉经验与过去的其他经验在一起归纳总结,最后就可以形成全面的经验和认识。

这就是行的原因。

这是一切认识的本质。你想跳过去,你想浅尝辄止就达成别人掌握全面信息、全面经验、全面知识的人那样的高度、成就、财富,可能么?只能说那是痴人说梦。


现象和本质

前面说公众号自媒体。

做的过程中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意识从眼睛耳朵听来看来形成的概念性的东西,其实都只能算现象的一部分。

那什么是现象呢?

就是佛家讲的五官,在公众号自媒体领域,咱们用到了眼睛、耳朵和意识的功能。这三者的功能在于公众号自媒体这个事物相接触的时候,捕获了很多很多的现象。


比如说大家都说要追热点啊,追热点就可以获得推荐流量啊。

比如说大家要在早晨中午晚上这三个时间点发内容啊,因为这三个时间点人们没有上班,有时间刷刷手机,刷刷微信。

比如说大家要用17号字体,用1.75倍行距啊,因为那个排版看着最舒服。

等等。

诸如此类的东西,都是从别人那里看来的听来的经验,属于现象变成一种知识或者概念之后再传播被你捕获到的片段,它也属于现象的一种。

这么多的现象,这么多的知识,这么多的经验是对的么?是全面的么?

很显然,你不敢打包票。

因为他们不是本质。不是公众号自媒体文章能被人喜欢,被人广泛传播,被人到处找着都要看的本质。

远未达到哪个本质的阶段。

那在这个事情上,什么叫本质呢?

以上所有自己一次赢的经验,也就是一次被喜欢、传播的经验,再一次被喜欢、传播的经验,他人被你看到听到的经验你验证后的确对让你的文章、账号被喜欢、传播有效果的经验。

这些经验被你积累的越来越多,便会形成一个直达本质性的东西。

那个东西它是合乎规律的,合乎人性的规律,合乎平台算法的规律,合乎传播的规律,等等。

当你在你的公众号自媒体之路上发现,你10万+的文章越来越多的时候,那就是再接近它的本质。

玄乎吗?其实一点都不玄。

说白了。就是你必须耳勤、眼勤、手勤、脑勤。绝没有一点偷懒的空间。如果偷懒,就会永远隔靴搔痒,看本质总是雾里看花。还以为自己命运不济呢!或者说自己不行社会不公呢!都不是,就是你有价值的勤没到位。再进一步说就是你的认识太浅。要不说人跟人之前的差距其实就在一颗脑袋上。

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

当做公众号或者其他的事情,你掌握了全体,也达到了本质。

此时还有你不知道的事情吗?

还有你心思模糊动摇不定的事情吗?

还有你怀疑的事情吗?

没有了。

你灵台里对你干的事情清清明明的,宋朝士大夫们评价画家米芾用了一个词叫“胸有成竹”,对,就是这个词。

还有古时候那个庖丁解牛。

那个境界上,在他的心目中,看到的就不再是浮光掠影、隔靴搔痒、残缺不全、真真假假的外部联系了。

那些外部联系他通常不是真正的影像,很可能是投影出来的假象,或者虚影。你想你通过这假象、虚影,能得出什么正确结论?解决问题能找到什么有效的解决办法?大概率不行。

这让我想起关于华为任正非的一个事情,一个北大的硕士入职不久就写了一封几万字的万言书,学古代的士大夫对他看到的华为内部的现象进行评点、提自己解决方案。结果呢?这封信送达任正非那里,看了一下就直接让人事部门给这个新员工发出了辞退通知。


为啥?

他刚来几天,他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能对华为理解多深?他无非就是自己浅薄的一点感觉形成的概念加上道听途说未经验证的一些信息,配上自己一腔热忱,把自己非常不成熟的,只看到表面的外部联系的东西,当作多么牛叉的东西呈上去意图一鸣惊人。

结果,没惊的了别人,把自己岗位惊掉了。

生活里,处处是指挥家,实干家非常稀缺。

指挥家们就跟那个华为的新员工一样,拿着自己一点有限的、片面的、浮于表面的外部联系的认识去挥斥方遒,是正作用还是反作用?一目了然嘛!

所以有句俗话,少说话,多干事。

这确实应该作为每一个愿意干事的人的座右铭。

干、干、干,干的多了,才能参透本质,才能认识全面,自然对其内部的联系、内部的矛盾就了然于胸了,正如庖丁解牛的庖丁。

如果一个人啦,他不具备这个真正干事的正确认知,并知行合一,困在底层不奇怪呀!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