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听过一句“显得聪明”的话:真正驱动一切的,不是表面的信息和逻辑,而是隐藏其后的利益、人性与博弈。它像是一把钥匙,能开许多门。它解释职场潜规则,官场风云,商业竞争,也拿来推测人与人之间的深层动机。它就像你在午夜无解时念出的一句咒语,让混乱似乎有了因果。但我们真能依靠它,看懂世界了吗?我们真敢把所有行为都归结为“利益+人性+博弈”吗?它看似是深刻,其实未必...
你是否也曾这样想:真正拉开人与人差距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那深埋水底的“底层能力”?情商、抗压、格局、自我认知,这些难以度量、难以速成的特质,似乎才是决定一个人能否突破命运上限的“内核代码”。这听上去很有说服力。你回忆身边那些混得好的朋友,大多不见得多会某项技能,却总有种与生俱来的敏锐与果敢。你试图模仿,却总有一层隔膜。你开始相信:可能就是我“底层能力不够...
我们先不妨问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人真的可以“预判”另一个人吗?如果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我们得进一步问:这个“预判”到底是在预判什么?是未来发生的事件?是一个人接下来的行为?还是他隐匿的意图、未说出口的情绪、或者身体正在走向的某种病变?再深一层,是谁在做出这个预判?是理性的分析?是身体的感知?是经验的堆积?还是某种超越语言、无法定义的“直觉”?如果你曾...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越是仰望那些“看穿未来”的人,越容易陷入一种幻觉:他们之所以预判准确,是因为他们经历多;因为他们学识广;因为他们冷静理智;因为他们时常质疑常识,逆流而上。听上去很有道理,对吧?可如果这真是全部,那为什么大多数“博学、理性、自省”的人,依旧预判失败、频频踩雷、做错方向?我们是不是搞错了什么?是不是太早给“预判力”这件事下了定义?是不是太急着在...
你有没有这种感觉:当你看一个人做出正确的判断,你总是会羡慕他的大脑好像装了雷达——信息摄取快,逻辑推演准,人性洞察深。于是你笃信:预判力=信息输入+逻辑推演+人性理解。这句看似天衣无缝的公式,成了很多人信奉的理性信条,仿佛只要遵循它,就能从混沌中脱颖而出,做时代的弄潮儿。但我想说,这句话的问题,不在于它错得离谱,而在于它对得刚刚好,刚好让人掉进思维陷阱却不自...
第一问,你如何判断一条信息是“未被污染的”?这个判断本身是另一个认知系统的结果,而认知系统,本身是否已经带有偏见?如果你相信“客观存在”,你是否低估了“观察者效应”?你越想控制变量,越可能构造出一个封闭世界,那世界的“干净”只是你主观设定的过滤结果。第二问,一手信息真的是未被污染的吗?比如你听一个当事人的原话,你以为你得到的是原始真相,但你接收到的是他在特定...
我们就从这个问题开始:“何为该冲的时候,何为该退的时候?”先别急着回答。我们来拆。我们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我们在什么时候会问它?是不是只有当局势混沌、信息不全、结果不明的时候,人才会焦虑地想知道该冲还是该退?也就是说,这个问题的前提,是一种“未来不可知”的恐惧感。那你有没有想过,这个提问本身,已经预设了一个陷阱:你以为有“正确答案”,你以为冲或者退是对立的,...
你有没有发现,绝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在找一个词:解局。困了,要解;穷了,要解;迷了,要解。我们羡慕那些能“破局”的人,他们好像看得见未来、能绕过陷阱、甚至能穿越命运的围墙。于是我们下意识就相信了一个很诱人的观念:认知高,就能预判,就能解局。可这个观念本身,有没有可能是个局?问题一:我们所谓的“局”,到底是谁设下的?当我们说“人生如局”“世事如棋”,那隐含的假...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在看到一些历史人物的远见卓识时,突然感到一种深深的自卑?比如,1912年的列宁,提前看穿了中国土地政策的走向;又比如一些人总能预判行业大势,精准切换赛道。我们忍不住在心里轻声感叹:这不是我这种层级能触及的认知能力,他们是天选的,我们是被选中的。但你有没有想过,这种“认知碾压”的说法,本身可能就藏着一个巨大的陷阱?今天我不想劝你“相信自...
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有些人,看似轻描淡写地做了一个决定,结果却像开了天眼一样,事后让所有人惊叹“他怎么知道的”?于是人们开始神化“预判”,仿佛它是一种不可言说的天赋;又或者,把它简单归结为“敢破格,敢反着来”。比如最近一篇大热文章,把毛泽东在四渡赤水中“反其道而行”的决策视为预判力的巅峰,仿佛只要敢逆势操作、敢赌死地,就能开出一条生路。但事情真是这么简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