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五:艮其辅,言有序,悔亡。象传: 艮其辅,以中正也。六五之艮,是止于言语之间,是在出口之前自审其心的温和德行。《艮卦》第五爻曰:“艮其辅,言有序,悔亡。”《象传》解为:“艮其辅,以中正也。”这是整卦中止于内、止于口的一步,是在行将言语、即将表态之际,尚能自持、不妄、不乱、不激,不口伤人、不言扰己;这一“止”,看似微小,实则最难,也是最显德的地方。“艮其辅”...
艮:六四:艮其身,无咎。象传: 艮其身,止诸躬也。六四之艮,是回归内在的分寸,是在众声喧哗中,静静收摄于己身的温柔之止。这一爻说:“艮其身,无咎。”《象传》则释曰:“止诸躬也。”在整个艮卦的系统里,这是一次关键的转向——从止肢体、止外势、止气机,逐渐回到“止诸躬”,即把止落实在“身为界”,在自己这个身心系统里安顿下来。“艮其身”四字,是一个人真正学会不扰、不...
九三:艮其限,列其夤,厉薰心。象传: 艮其限,危薰心也。艮至九三,是从“止于肢体”过渡到“止于界限”,也是艮卦中最深的警示之处:止过其分,反成压迫。“艮其限”,这“限”字,关乎身体中的“脊梁”与“腰部”,在上下连接之间,恰是人身最中段、也最容易受限的枢纽。若说趾与腓,是外在欲望的止与收,那么“限”,则是人的承压处,是动静转换的闸门。一旦止于此处,就不再是自我...
六二: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象传: 不拯其随,未退听也。真正的止,是能觉察牵引之处而不被牵走,是虽有所随而不盲从其后。艮卦六二曰:“艮其腓,不拯其随,其心不快。”若初六是止于趾,是起步前的刹车,那么六二就是止于腓,是正在行动之中的回缩。腓为小腿,介于脚趾与腰之间,是人体迈步之力的关键枢纽。当一个人要动未动之际,最先发力之处即是腓,若能在此止住,则整个人...
初六:艮其趾,无咎,利永贞。象传: 艮其趾,未失正也。真正的止,是从最细微处开始练起的,从脚趾不动,到心念不生。艮卦的初爻,言“艮其趾,无咎,利永贞。”趾者,足之端也,是身体中最容易启动的位置;而“艮其趾”,即是从最细微的地方学会止。一个人若能在还未起身、未踏步之际,便先止其脚趾,意味着他在冲动尚未酿成、情绪尚未扩张、行为尚未发动之时,就已经意识到了节律的起...
艮: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彖传: 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象传: 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真正的止,是止于当止,是觉其时、安其位,不夺不执,恰到好处。艮卦之辞云:“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这是《易经》六十四卦中...
上六:震索索,视矍矍,征凶。震不于其躬,于其邻,无咎。婚媾有言。象传: 震索索,中未得也。虽凶无咎,畏邻戒也。真正的惊惧,不在于事至己身,而在于心失其主。《震卦》至上六,震之道已历六爻递进,由初之虩虩惊心,二之丧贝避动,三之苏苏未定,四之遂泥失节,五之往来持中,而至终端之上,落脚在“索索”“矍矍”“征凶”这一段高频震态之中。六爻之变,震从外至内、由动至定、由...
六五:震往来厉,亿无丧,有事。象传: 震往来厉,危行也。其事在中,大无丧也。真正的稳固,不是在风暴中消除惊惧,而是在动荡中持守中道。震卦六五爻辞言:“震往来厉,亿无丧,有事。”这是一段极具张力与深意的语句,短短十二字中,既有危机的逼近,也有守成的深稳;既有系统之震荡,也有核心之不移。身处此位者,若能居中持正、动中守道,则虽往来如雷霆,百姓如在洪涛之中,终可无...
九四:震遂泥。象传: 震遂泥,未光也。真正的困局,不是震动本身,而是陷入其中而无法自拔。《震卦》九四爻言:“震遂泥。”象传曰:“震遂泥,未光也。”这简洁的四字,却指向了动中最大的危机——不是动而不止,也不是动而折返,而是动得过猛,结果反被自己的冲势困在泥泞之中。九四属阳爻,居于外卦之初,是出震之势的第一步,理应带头而行,先人而动,展现刚健之德;但“遂泥”二字...
六三:震苏苏,震行无眚。象传: 震苏苏,位不当也。行动的平安,不在于位置得当,而在于内心能否自持节律。震卦六三爻辞简洁而深远:“震苏苏,震行无眚。”其中“苏苏”二字极具节奏之感,形容震动未止,神情惶惶,恍若有惊未定。然即便在这种惶惶不安中,若能谨慎行事、守正不妄动,便可“无眚”,即无灾无害。这一爻位居震卦之中,不正不当,又上承阳刚,形势复杂,动势逼人,却因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