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存在密度系列】【力量】强者从不急着证明自己

你有没有这种感觉:当你努力表达观点,却没人回应时,你想立刻加一句“你懂我意思吗?”当你做了很多努力,却没有被看见时,你忍不住提醒“其实这事我也参与了”;当别人质疑你一句“你这是不是太敏感了?”你立刻找出一堆证据反驳。你以为你是在沟通,其实你是在自证。你不是想让别人懂你,你是不被懂,就不确定自己是否存在。所以你急。你焦躁。你想被理解、被肯定、被站台。你不停说,...

【存在密度系列】【力量】收回解释的本能,把能量还给自己

你有没有这种经历:你发了一条朋友圈被人误解,忍不住去补充几句;你表达了一次真实的感受,被人曲解动机,你急着去“讲清楚”;你做了一件对你来说很重要的事,却有人说你“想太多”,你想写一大段来反驳。你不是想争执,你只是——不甘心。你只是希望,有人懂。有人知道你不是那个意思。有人明白你不是冲动、不是作、不是自私。你只想,被看见真实的你。于是你解释、澄清、自证、举例、...

【存在密度系列】【力量】温柔,不是退让,而是强者的底色

你以为温柔的人是好相处的、好说话的、不起冲突的。你以为温柔的人是性格好、脾气小、情绪稳的。但你有没有发现:真正让你感到力量的人,不是那些站在台上咆哮的人,不是那些总是赢辩论的人,也不是那些掌控场面、理性冷静的人。而是那些——哪怕你不懂他,他也不急着证明;哪怕你对他粗暴,他也不立刻防御;哪怕局势混乱,他也不推你走,也不拉你躲。他只是站在那儿,眼神平静,手心是开...

【存在密度系列】【力量】意志的回收:不讨好,也不躲避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有人对你不满,你第一反应是:“是不是我哪儿做得不够好?”别人冷了一点,你就赶紧去找话题,努力让气氛回暖;明明很累了,但别人说“你能帮个忙吗”,你嘴上笑着说没问题,心里却快炸了。你以为你是在维护关系,其实你在一点点把自己的意志,交了出去。讨好与回避,看似截然相反,一个积极,一个退缩。可它们的底层,都是一件事:你不敢把自己摆在中心。一|讨好...

【存在密度系列】【力量】控制欲,是力量感匮乏的替代品

你有没有这样的时候:不管多忙,别人一不回复你,你心里就不安;孩子的作业一没写完,你就忍不住想抢过来替他弄;朋友做选择没听你的建议,你会下意识冷下来;你觉得自己不是控制欲强,只是“比较有责任心”。你甚至觉得,你不是在控制,你只是在“维持秩序”。可真相是——你控制的越多,你其实越缺一种东西:力量感。一控制是种幻觉,它让你以为只要安排得当、逻辑清晰、风险可控、细节...

【存在密度系列】【力量】成长,不是成为更好的人,而是不再羞耻于现在的自己

你有没有发现,现在这个时代“成长”几乎成了道德高地?你说你最近在干嘛?对方说“成长”;你焦虑了,搜索结果告诉你:“这也是成长”;你状态不好了,大家劝你:“成长的阵痛期”;你想停一停,也会有人问:“你最近怎么没进步了?”于是你也开始逼自己:我要看更多书、写更多文、上更多课、接更多活、改掉坏习惯、优化情绪、提高执行力……你做的每一件事,好像都叫成长,可你越来越累...

【存在密度系列】【力量】强大,不是无坚不摧,而是痛而不碎

很多人说,“你真坚强。”说这句话的时候,他们以为你情绪稳定、做事利落、从不崩溃。但只有你知道,你不是不痛,只是你从来不敢让别人看见你痛。你不是不崩溃,只是你早就学会了在崩溃中保持体面。你表现得很强大,可你知道自己,只是学会了不碎给别人看。一我们活在一个“强大文化”的时代。你要能扛,要能扛压力、情绪、生活的苦;你要能控,要能控制局面、节奏、人设、成长路径;你要...

【存在密度系列】【力量】别用目标替代存在,你已经够努力了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这一代人,好像永远都有下一个目标。你刚完成一个项目,就在想下一个;刚达成一个KPI,就立下更大的flag;刚做完一次复盘,就在规划下一轮升级。你说这是进步,是成长,是积极人生的必经路径。但你有没有想过,我们真的在前进吗?还是我们只是在用目标感,掩盖内在的虚空?一你是否经历过这种时刻:周末难得放假,手里没事,却突然感到焦虑,像“虚度了人生”;...

【存在密度系列】【力量】真正的力量,是愿意承担真实后果

有时候你以为自己在掌控,其实你只是在规避。你以为你做了选择,其实你只是选了代价最小的那个;你以为你活得坚定,其实你只是尽量避开痛苦。我们都太擅长规避后果了。但力量的本质,从来都不是赢、不是正确、不是战胜别人。而是你敢不敢——承担你选择的一切后果,并为之不逃。一我们从小就在各种“避责机制”里长大。考不好说题太难;被分手说对方眼光差;工作不顺就说环境差、人际差、...

【存在密度系列】【爱】真正的连接,是“即使你不回应,我也愿意靠近”

有时我们靠近一个人,不是因为他回应了我们,而是因为我们在靠近的那一刻,感到自己活着了。可是我们太怕靠近不被回应了。我们怕靠近会换来沉默,怕真心被看不见,怕敞开的自己被对方轻轻绕过。所以我们开始算计靠近的“回报率”。靠近前,我们会先扫描——对方是否懂我?值不值得?会不会拒绝?是不是安全?靠近后,我们会盯着——你有没有反馈?你听懂了吗?你是不是也靠近了一点点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