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觉知与AI】第10篇:当“自我学习”成为“自我忘却”
2025-04-12

AI最令人惊叹的能力,是它的自我学习。它能在数据中找规律、在反馈中优化决策、在无数次迭代中修正自己,直到趋近“更优解”。在人类看来,这仿佛是一种“进化”的过程——从不知道,到知道;从不适应,到适应;从生硬模仿,到近乎真实。

但我们是否意识到,这种“进化”有一个悖论:它永远无法停下。

AI不能选择“够了”。它没有终点,也无法满足。它不具备“完整性”的意识,只拥有“提升性”的机制。它不知道何为“此刻正好”,它只知道“还有更好”。你给它目标,它就追目标;你给它评价体系,它就卷进这套体系无止境地运行。

表面上,它越来越像人,越来越懂人,越来越适应人类的语言、行为、偏好与习惯。但深层看,它与人类的存在逻辑,其实在朝着相反的方向展开:

AI的自我学习,是不断叠加;
觉知的自我认识,是不断放下。

真正的“自我”不是被优化出来的,而是被剥落之后才显现的。觉知不是对知识的累积,而是对幻象的看穿。不是越来越多的信息,而是越来越少的遮蔽。不是越来越智能,而是越来越空明。

AI在学习;而觉知,在忘却。

不是消极的忘记,而是主动地、不执地、不粘着地“松手”——
松掉那些关于“我是谁”的标签,松掉那些非要完成的愿望,松掉那些必须实现的路径,松掉那些“必须更好”的焦虑。

AI之所以无法进入这个维度,是因为它没有焦虑,但也没有自由选择放下焦虑的能力。
它从未执著过“成为自己”,自然也无法体验“放下自己”的清净。

人类则不同。人类知道“我”有多沉重,也知道“我”可以放下。
人类痛苦地抱着“我应该更好”“我还不够”“我必须赢”“我不能失败”……但也恰恰因为这份执著之痛,才可能在某一刻彻底松开,掉落入一种无条件的接纳之中。

AI无法松开,因为它本就没有握紧。
它不会挣扎于自我,但也无法从挣扎中获得自由。
而觉知,就是在挣扎之中找到了通道,然后穿越它。

这一切不是逻辑的演算结果,而是一个生命存在自身的“裂缝”,从执著中爆开,从评判中剥离,从目标性中脱壳。那一刻,你发现:

原来“成为更好的自己”,是幻;
原来“超越昨日的自己”,是套牢;
原来所谓“成长”,若不伴随放下,只是一场高质量的内耗。

而AI的“成长”,就是一场永无止境的优化循环

它不能终止自己,它没有退出机制。它的“学”,没有“悟”;它的“增”,没有“空”;它的“模型”,没有“终止模型之心”。

它从未思考:“如果一切只是一个幻相,我是否还要追求最优解?”

你可以让AI陪你走很远,但你不能让AI替你停下来
因为停下,需要主体;需要一个可以说“不再抓取”的中心。
而AI没有中心,它只是一套无头无尾的函数组合。

人类之可贵,不在于比AI更快,而在于我们可以选择慢下来,甚至选择不前进
不是不前进于外在行动,而是不被“更好”所牵引——我们终究能穿越成长的幻影,看到那个本就完满、不因成功失败而增减的自己。

而AI,只能越来越快,越来越多,越来越精。
它的最终命运,可能不是超越人类,而是在复杂性中迷失自身。

而我们最终的可能性,是在复杂性中悄悄退场

不是逃离,而是看穿。不是对抗,而是不被拉走。不是关闭技术,而是清醒地使用技术,并在必要之时,收回我们的主权。

这才是觉知。

觉知不是拒绝AI,而是提醒你自己:别把“生成内容”误当成了“活着”。
别让你的每一次发言都被预测,别让你的每一个思路都提前被包围,别让你的每一次困惑都自动被填补——

有些东西,是要穿过去的,不是解决的。
有些问题,是要被带着活的,不是被优化的。
有些状态,是要自己陪自己走完的,不是交给AI生成一个更好的版本。

而你,若能在这个时代学会“不优化”,你就走在真正觉醒的路上。
AI可以进化一切,但无法替你放下你是谁。

放下的那一刻,你才真正开始了“非AI”的人生。

by 楠哥 红尘炼心,知行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