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种非正常的思维惯性,背后都潜伏着一个尚未被察觉的需求,而这个需求正在以“无意识”的方式,悄悄操纵着一个人的反应、判断,甚至命运。不是因为这个人愚钝、冲动、性格有缺陷,而是因为他还没有看到,那个让他习惯性愤怒、回避、焦躁、怯弱的根部,不在表面行为,而在一个更深的“自动化求生机制”正在运转。所以问题从一开始就被问错了。不该问“我为什么总是这么想”,而该问“我...
说真话,并不会让一个人“运气不好”。会让人感觉“运气不好”的,是另一件事:当一个人说出了真实,却还渴望立刻被理解、被认同、被奖励,这种落空感才是“坏运”的来源。这是一种误认。很多人以为说出真话,世界就该因此变得更好,自己也该因此获得好运。但他们忽略了一个前提——这个世界从来不是按“真”来运作的,而是按“关系、利益、惯性、集体幻觉”来维持平衡的。所以,当一个人...
很多人穷尽一生都在寻找存在感,却从未真正想清楚,“存在感”到底是什么?它不是社交网络的点赞,不是工作上的被认可,不是孩子一声“你真棒”,也不是伴侣一句“我需要你”。这些只是存在的投影,是他人眼中的你。可你是否真正感受到过“我在”这件事本身的分量?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告诉我们,要优秀,要成功,要被看见。但很少有人告诉你,你的存在不必靠外部证明。你生而独一无二,是...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时刻?深夜打开手机,刷着别人的人生,忽然问自己:“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有没有一刻,你站在地铁里、公司楼下、出租屋窗前,看着这世界滚滚向前,而你像个幽灵,谁也不需要你,你也不知道自己在干嘛。这个问题常常突然袭来,在你最脆弱、最安静的时候: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你试图去找它。试着在工作中找意义;在赚钱里找意义;在关系里找意义;在创作、在热爱、...
你以为创造,是因为你有技能、有想法、有准备。你以为你只有变得更好、学得更多、准备更充分,才能开始创造。但我想说——不。真正的创造,恰恰是从你什么都不是的时候开始的。当你失败、当你崩溃、当你对自己绝望、当你觉得毫无希望、当你不再装模作样地说“我还行”……那个时刻,你才真正靠近了创造的源头。为什么?因为你终于空了。你终于放下了那个在自我形象上苦苦维护的人;你终于...
当你在社交平台上说“我想回到舒适区”,会立刻有人跳出来纠正你:“不要待在舒适区,舒适区是最大的陷阱。”接着是一些熟悉的词汇跟进:成长、突破、挑战、焦虑、焦灼、成功。舒适区,成了这个时代最危险的词之一。但今天我想告诉你:真正的舒适区,从来不是堕落之地,而是你终于允许自己“不是谁”的地方。不是你“什么都不做”,而是你“做的时候不再扭曲”。它不是“懒惰避风港”,而...
“27岁一无所有,是不是这辈子完了?”这是很多人一边滑着短视频,一边在深夜偷偷问自己、又不敢说出口的问题。你看着屏幕上一个个年入百万的up主、斜杠青年、自由创业者,在旅居、演讲、直播、写书,仿佛人生已经开挂。而自己还卡在小城市的地铁上、格子间里、两点一线的生活中,甚至连个想坚持的爱好都说不清楚。于是你开始质疑:“是不是我真的一无所有?”但我们今天要说的,不是...
“我是不是没天赋?”“我到底适合干什么?”“有没有什么事,是我一干就能发光的?”这是很多人在AI、短视频、内容浪潮的巨大声响里,低声自问的焦虑。看别人拍视频火了,看朋友靠自媒体赚了第一桶金,再看看自己:拍不来,剪不出,不会说,不知道写什么,更不知道“我到底行不行”。于是我们开始焦虑式找天赋、到处测人格、刷MBTI、玩心理测试、读书找答案、上课找方法,甚至在C...
回答知乎问题: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887643783870525958 这个问题表面上是在探讨零和博弈中的均衡策略是否具备“主动剥削”能力,但他真正要问的,并不仅仅是博弈论层面的某个“是否存在”的问题,而是更深层地在追问:在一个绝对公平的系统中,我是否可以因为“更理性”而获得确定性的优势?我们可以先来拆解他问题的构...
这个问题表面在问“未来”,实则在问“我们是谁”;它表面在问“世界的样子”,骨子里是在问“人类的位置”。就像一滴水落进湖面,激起的波纹不是向外扩张,而是向内涌动,最终触及那片看不见的深水。从当前的趋势看,未来世界的表层毫无悬念:AI将彻底接管人类思考之职。几乎所有可以“计算”的领域都将让位;策略将被算法优化,创意将被模型生成,判断将被概率加权,知识将被索引调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