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内耗,已经成了这个时代的大众病。有人焦虑、有人迷茫、有人在努力工作的时候突然失去了方向。无论是身价千万的创业者,还是在格子间写PPT的打工人,都像被一只看不见的手,拉进一场无声的消耗战。但我们都知道,抱怨没有用。真正能拯救我们的,是一些穿越困境的“底层逻辑”。今天这篇文章,想用三句话,帮你熬过2024最难的时候。一、热爱,是唯一可以打败精神内耗的武器一个...
做好一件小事,持续十年,就是一种了不起的力量。这个世界喧闹不止,信息多如牛毛,很多人一生都在奔跑,却很少停下来问一句:我到底在做什么?董清是一个例外。他没有高谈阔论,也不炫耀理想,只是默默地拿着一台用了十年的相机,在云南大山里拍了十年的全家福。没有大张旗鼓,没有流量包装,他就像是一个在山中缓慢行走的旅人,一步一步,走得很稳,很深。他花几十万、用掉假期时间、开...
人终究是要往前走的,只是走得越远,心里越惦念来时的那条路。每年春节回到故乡,像是一场悄无声息的对话:脚步踏在旧土上,耳边却响起远方的风声。有人说,是故乡变了;有人说,是我们自己变了。其实不是变了,是时间在前头走,谁都不可能原地站着。这几年回来,我看得最清楚的,就是土地。曾经几寸黄土都争得红脸的农人,现在提起地只淡淡一句:“没人种啦。”小时候爷爷天天挑粪上田,...
县城不缺人情,只缺余地。返乡的人,每年春节就像一波潮水,铺天盖地地涌回老家,带回了大城市的热闹、咖啡香、新能源车,也带回了一点点对现实的疑问和不甘。但潮水总是会退,车票定好、箱子收起,熟悉的县城又露出日常的模样。人情仍在,但生活的缝隙,已经变得不同。县城的热闹是真的,热闹的短暂也是真的。就像古街上那些灯笼、摊位、小吃、糖人、滴漏咖啡,在正月里人挤人,在初七后...
人只有在真正“看见”钱的时候,才会真正掌握钱。这一代年轻人,从小看着屏幕上的数字跳来跳去,在一顿饭、一杯奶茶、一个优惠券弹窗中,把自己挣来的辛苦钱轻轻一点就送了出去。没有钱包的日子太久,钱变得像空气,流了、走了,却从未真正触摸过。直到有一天,账户余额提醒他们,银行卡只剩个位数了,才忽然回过神来——花得太快,攒得太难。于是他们开始用现金。重新拿起那一张张纸币,...
真正让人疲惫的,不是奔波本身,而是身在高处却不能自由呼吸。我常说,人这辈子,难在站得住,也难在下得来。一个人红了之后,最怕的不是没人捧场,而是发现自己已经不是自己了。董宇辉的微博清空,不过是他终于明白了这一点。他想从神坛下来,可惜神坛早已不是他能选择上的舞台,而是别人用流量和情绪给他架起的十字架。他不是第一个如此,也不会是最后一个。恐惧,总是从“我配不上”开...
真诚,是人与人之间永远最有力的通行证。这几年,火起来的城市不少。有靠烧烤起家的淄博,有靠冰雪破圈的哈尔滨。每次刷到这些新闻,我都为那些曾被忽略的城市感到高兴。可轮到甘肃,一碗麻辣烫忽然爆红,我却忍不住鼻子一酸。这片土地实在太沉静太久,它的爆,是埋藏太久的热烈一次爆发。甘肃这次火,不靠炒作,不靠营销公司设计出来的噱头,只是一碗热辣滚烫的麻辣烫,加上一群土生土长...
学历贬值这事,才刚刚开始。过去那种靠一纸文凭就能稳稳当当过一辈子的时代,已经悄悄过去了。只是很多人还没反应过来,还在等着学历发光发热。真相是,学历的含金量,在不知不觉中一直往下掉,现在只是掉到了更多人看得见的地方。知识没有失去价值,只是学历不再稀缺。爷爷那代人,考上中专就能光宗耀祖;父亲那代人,上个大专就是“干部”起点;现在的孩子,考上985,也不过是“起步...
人生走到中年,你会发现,稳不稳已经不是你想的问题,而是生活推着你去问的答案。房子是个很直白的象征,它的面积、位置、价格、按揭年限,写满了一个家庭对生活的想象,也写满了他们对未来的期待和恐惧。过去我们常说“买房是为了上升”,而现在,有些人开始“换房是为了活下去”。你看,时代真的变了,不声不响地,就在你身边。从大换小,是一种主动的收缩,也是一种深刻的醒悟。以前人...
人到三十五岁,开始真正明白,人生从来不在起跑线上拼输赢。你出生在哪里,家境如何,读过什么学校,遇见什么人,固然有影响,但并不决定你是谁。真正决定你成为什么样的人,是你是否能看清命运的底牌后,还愿意走自己的路。有人在县城里,早早有了安稳的生活,有父母铺好的路,有体面的工作,有对口的婚姻,有让人羡慕的日子。他们的日子过得松弛、从容、有保障,像一汪不掀风的水。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