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春节返乡5大观察(深度)
2025-08-04

人终究是要往前走的,只是走得越远,心里越惦念来时的那条路。

每年春节回到故乡,像是一场悄无声息的对话:脚步踏在旧土上,耳边却响起远方的风声。有人说,是故乡变了;有人说,是我们自己变了。其实不是变了,是时间在前头走,谁都不可能原地站着。

这几年回来,我看得最清楚的,就是土地。曾经几寸黄土都争得红脸的农人,现在提起地只淡淡一句:“没人种啦。”小时候爷爷天天挑粪上田,砌田坎像雕工艺品,哪块田界线在哪棵树都能讲三遍不带重样。现在,地没人争了,田没人种了,山上长满杂木,野猪都能横着跑。这不是一个人的选择,是整个时代的洪流推着人走。

土地在退场,是因为它不再是命根子。以前地就是饭碗,现在打工、做生意一年能赚好几倍,谁还回去刨那点泥?特别是那些偏远的山村,地零散、不成片、难机械化,想种都不划算。那种“种地吃米”的逻辑,早被“打工买米”替代了。原来用来养家的田,现在成了某些人心里的一块乡愁。

但这块地终归还是安稳的。即便不种了,很多人也舍不得卖,也不舍得弃。嘴上说不值钱,心里却还留着一个念想:哪天世界变了,还得靠它。这种心情,说白了,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和土地最后的一点情分。

讲到教育,农村人重视读书,是骨子里的执念。你问一百个老农,九十个会说:“要读书,跳出农门。”我们村里考上大学的人,回来走村串户,大家抢着请吃饭。那可是一整个村子的脸面。我小时候杀年猪,都会请老师来吃饭,父母给老师帮农活,换来的是孩子能学点东西。

只是后来村里的学校也一个个合并、关停、荒废。从自然村的小学,到村部的完全小学,再到镇上的红砖小学,最后只剩下一所初中还苦撑着。很多年我回老家,走进那些曾经上过课的教室,看着空荡的黑板和长满野草的操场,心里难受得不行。你看着那些教室,就像看着一个老人从年轻走到凋零,你没法怪谁,只能感叹一声:“就这么过来了。”

可这些学校之所以没落,并不是教育不重要了,而是教育升值了。村里人都想把孩子送去镇里、县里,甚至市里读书。农民进城,孩子也得跟着走;村里人穷尽一切办法,也要把孩子送进更好的学校。我们小时候父母连生活费都抠着给,现在的孩子,家里愿意租房陪读,花再多也值得。

但这也让教育的资源越来越集中。好的老师、好的学校、好的机会,都在城里。而乡村,只剩下一地的空教室。虽然说“再穷不能穷教育”,但现实是,乡村教育越来越靠不上力。那些留在村里的孩子,起跑线就已经落后了。但好在,哪怕现状不好,乡亲们心里对教育的信念一直没变。他们还是坚信:书读多一点,人就走得远一点。

至于人情味,这也是变化最叫人感慨的地方。小时候借米借火,大家没什么见外的。哪家盖房,整个村都去帮工;谁家有事,整个村都去出力。那时候的人情,是用力气、用时间、用真心换来的。记得有一年父亲让我帮他记礼簿,我小小年纪坐在桌边,一笔笔写下来宾的名字和礼金,觉得这是一件庄严的事。那是尊重,是礼数,是人心。

可现在呢,人情味还在,只是人情债更重了。结婚、生子、入伍、考公、升学、搬家……样样都要摆酒,样样都要送礼。村里人一年里少说要随几十份子,有时一天赶三家酒席。钱不是最大的问题,是那种被“逼着”走人情的感觉最叫人疲惫。有时候人都笑着喝酒,心里却直打鼓:这一圈下来,这个月工资还够不够生活?

这几年还有村里人因为“摆酒太多”被举报。有人干脆说,花了几千块送礼,全进了酒店,主家自己都没落着什么。原本应该是温情的祝福,现在成了难以言说的压力。人情,是维系乡村关系的纽带,可一旦被算计得太清楚,就失了味道。

手机是近几年乡下变化最大的东西。几乎所有人,老人小孩都能熟练地刷抖音、抢红包、发视频。我妈以前连手机都不愿碰,现在微信、视频、短视频样样会。她常转一些养生知识、警示视频,甚至劝我别熬夜、别吃油腻。你说这是落后?我看是进步。

村里人用手机,不只是娱乐。信息多了,见识也开了。一些人还开始拍视频、带货,成了“网红村民”。以前只能靠种田、打工,现在在家也能赚点外快。手机让村子跟世界拉上了线,哪怕远在深山,也不再与世隔绝。只是,也得警惕:别把时间全给了手机,别让精神变得空虚。哪怕是拿手机看看世界,也别忘了看看窗外的光。

最后说说车。小时候看见一辆解放卡车,能围着转一天;现在,村头停满了私家车。不论是三五万的代步车,还是电动的“老头乐”,几乎家家有车。亲戚朋友聚会,都是驾车而来,说走就走。结婚要有车,过年回家要有车,车已经成了面子的象征。

但比起面子,更重要的是实用。有了车,赶集、看病、探亲都方便了。许多以前不愿回村的人,现在因为路好、车多,也开始想着回来了。有人说,城市累了,就想回乡下歇歇。车开进村里,不仅拉近了距离,也慢慢改变了人心。不是人非得住在城里,关键是要能自由进出,有选择。

这一趟回乡,我坐在老家的屋檐下,看着远山近水,心里突然明白了一件事:故乡没有变,它一直都在;变的是我们的身份、生活、节奏,还有眼光。土地老了,学校静了,人情淡了,手机响了,车轮动了——这就是故乡现在的样子。

它不悲伤,也不光辉。它只是如实地呈现着一个时代的印记。

我们终将远行,但也终将归来。归来的人可能会失望,可能会陌生,但也会感恩。感谢这片曾养育我们的土地,感谢这段沉默却深情的过往。

如夜話,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