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在低谷越要做对3件事,第一个最重要,但80%的人都会忽略
2025-08-08
人生路上,总会有些低谷。那些时候,像是走进了一条看不见尽头的隧道,四周静得发沉,步履沉得发虚。你问自己:我怎么又陷进来了?怎么走也走不出去?你翻书找答案,听课学方法,却越学越乱,越想越累。心里其实不是不渴望好起来,只是连迈出第一步的力气都没有。
这就是“低谷”的本质:不是没有答案,而是失去了行动的力气。在这种时候,最重要的不是急着解决问题,而是先让生命恢复一点点的活力。就像一棵枯萎的树,不能马上结果,只能先慢慢等它吸水、见阳、生根,再说开花结果的事。
电影《施图茨的疗愈之道》里,有这样一句话触动人心:“你以为你需要一个答案,其实你只是需要一点点生命的推动力。”这不是心灵鸡汤,这是一个心理治疗师数十年经验的沉淀。他提出的“三个联结”,也许就是低谷之中我们最需要的三根绳索。
第一根绳索,是与身体的联结。你或许会说,这太简单了吧?我都这么痛苦了,难道吃顿饭就能改变吗?可偏偏是这“简单”,最容易被忽略。一个人连吃饭、睡觉、走动的规律都打破了,头脑再怎么清晰,心再怎么挣扎,也难以真正站稳。
身体,就是我们的地基。很多人以为困境靠想办法才能摆脱,其实很多时候,只是因为身体“塌了”。你不妨试着每天按时吃饭,少吃点垃圾食品,晚上提前半小时关掉手机,把自己交还给夜晚的宁静。哪怕只是去公园走一走,哪怕只是做十个俯卧撑,这些“小事”,正在慢慢地给你的生命打底。当你开始照顾自己的身体,你会发现自己的内在也慢慢柔和了,像是有了一丝安全感,这时候,心才有可能往回转。
第二根绳索,是与他人的联结。在痛苦中,我们最容易做的,就是“闭锁”自己。我们不想见人,不想说话,甚至连回复一条微信都觉得耗尽力气。但孤立自己,往往不是疗伤,而是加重了内耗。因为人是群体动物,我们的情绪是会被感染的。
施图茨说,人的状态,很大程度是由身边的关系构成的。你周围若都是焦虑的、批评的、消耗你的声音,你怎么可能真正轻松?所以,第一步,是有意识地远离那些不断拉低你的人,不必决裂,也不必争辩,只是轻轻后退一步。第二步,是靠近那些让你舒服的人,那些眼神温柔、不急不躁、不会随便评判你的人。哪怕只是坐在他们身边喝杯水,哪怕只是跟他们聊几句天气,那份轻松感,也会在你心里留下一点温热。
真正的联结,不是谈心,不是讲道理,而是你知道:有这么一个人,哪怕你现在不好,他也不会离开你。这样的关系,哪怕只有一两个,也足以成为你活下去的动力。
第三根绳索,是与自我的联结。你有没有认真听过自己的声音?当你烦躁、拖延、难过、崩溃时,你有没有问过自己:你到底在怕什么?你又在责怪谁?我们总是习惯用“应该”来鞭策自己,却很少用“允许”来接住自己。
写下来,或许是一种温柔的开始。不为了发表,不为了逻辑,只是写给自己。把你脑子里杂乱无章的声音,一点一点倒出来。当你开始写下“我为什么这么懒”,可能下一句就会写出“我其实是太怕失败”。当你写下“我真没用”,再多写几句,也许会发现“我只是不被理解”。这就是觉察的开始。觉察,是用光照进阴影,让你重新看见自己,而不是躲在批评中,日复一日地厌恶自己。
书写让我们看见真相,也让我们多一点自我同理。而这份理解,会像一盏小灯,在你最黯淡的时候,亮起。
这三根绳索,没有一根是高深的技巧,但却都是最实在的路径。它们不喧哗,不立竿见影,却像是雪中的柴火,慢慢让你的体温恢复。当你开始好好吃饭、开始运动、开始去公园晒太阳、开始主动找人说话、开始把心事写下来……你会惊讶地发现:生命,原来真的能慢慢复苏。
而当生命力回来了一些,真正的“答案”也会从你心里浮出来。不是外面的人告诉你的,也不是书上抄来的,而是你自己走出来的。也许你会忽然明白该离开的关系,也许你会突然清晰该转的方向,也许你会重新鼓起勇气投递一份简历。
低谷期,是生命蛰伏的时候。它不是废掉的时间,而是成长前的暂停。当你不再着急逃离,而是开始照顾、连接、倾听,你就不是在“熬过”低谷,而是在“生出”新的力量。
愿你不再急于改变自己,而是学会陪伴自己。愿你走出低谷,不靠猛力,而靠温柔。愿你明白,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常常就是那些最容易被忽略的小事。
合十,如夜话,至此
书单推荐:《施图茨的疗愈之道》原著搭配观看同名纪录片《Stutz》(奈飞出品)
音频推荐:B站《一席演讲 | 武志红:生命的本质是关系》,从心理学视角讲述人如何走出困境,重建内在力量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