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全红婵,危!
2025-08-08

一个人在风口浪尖,若她只是明星,尚可选择离开;但若她是全红婵,她无处可逃。比赛结束的那一刻,名次已定,本可归于平静。可台下却爆出尖锐的嘶喊,不是对技艺的思辨,而是对裁判的攻击,对同行的质疑,对一切不如意的妄加猜测。这些声音不是来自敌人,而是来自“粉丝”。

这是当下最危险的爱:不容你跌倒,不许你失败。你只要赢,你必须赢。哪怕你才十六岁,哪怕你还只是个女孩。爱,若不带宽容,就成了操控;关注,若不懂分寸,就成了绑架。

曾经的全红婵,是赛场上的精灵。她跳水如同化身水中仙子,毫无波澜地掠过世界的眼光。她笑着面对记者,说自己只想开小卖部,吃辣条。她像一朵刚刚盛开的花,自由、顽皮、不设防。可如今,那张脸变得拘谨,话语开始小心翼翼,比赛后的眼泪不再只是因失误,而是因无法承受的关注。

饭圈文化本是娱乐产业中催生的畸形爱,它将一个人从“存在”推成“投射”。爱豆不是他自己,而是粉丝对自己缺失理想的具象承载。一旦理想破碎,爱即转为恨。这爱转为恨的速度,惊人得令人心寒。而今,它正悄悄爬上体育这片本应最纯净的土地。

体育的本质是努力,是对极限的不断逼近。哪怕是“天才”,哪怕她曾惊艳世界,她也会有低谷,也会有疲惫。而饭圈式的凝视,不仅不给人喘息之机,反倒将人推向一个永远不能失败的位置。那是神的位置,不是人的位置。可是全红婵不是神,她只是个女孩,一个用力活着、拼命训练的普通孩子。

不爱笑了。有人说,不知从哪一刻开始,全红婵笑得越来越少了。我们也许永远不会知道,这个变化是从第几次被指责开始的,是从第几次失利之后开始的。但我们知道,一个人的眼睛,是骗不了人的。曾经的她在比赛后蹦蹦跳跳,像个赢得游戏的小学生。现在的她,眼里有沉重,话里有顾虑,甚至每次跳完后,都要先看台下的反应,再给出情绪的回馈。

她变得懂事了。而这正是悲哀的开始。

成年人世界的爱,常带着交换和期待。但一个孩子不该承受这些。她的价值不是来自你对她的投射,不来自金牌的重量,更不来自你微博上的点赞数。她的价值,首先来自她作为一个人的存在。不是冠军、不是“天才少女”,只是一个人,一个愿意为梦想努力、愿意为国家拼搏的孩子。孩子,本就有权利失败,有权利疲惫,有权利不想说话,有权利只做自己。

有人说:“她有屏蔽外界声音的能力。”是的,她已经长出盔甲。可这不是我们放肆伤害她的理由。她能扛,并不代表她该扛。一个十六岁的孩子,每天需要面对的不该是“粉丝”的审判,而是队友的鼓励,是教练的引导,是家人的陪伴。

一个真正的体育强国,不该只看冠军数量,更应看选手的成长环境是否健康。舆论应有尺度,爱应有分寸。我们可以为她欢呼,为她落泪,但不能越界去干扰她的训练、人生、情绪,更不能将我们的“狂热”包装成她必须承担的枷锁。

也许她会继续赢下去,也许会遇到低谷,也许会有更光芒万丈的时刻,也许会选择平静退场。不管哪种选择,我们都该接受,因为这是她的生命,她的路,不是任何人幻想中的剧本。

愿她还能拥有那间开满辣条的小卖部,愿她还能在人群中肆意大笑,愿她能自由跳水,也自由生活。愿所有的孩子都不被爱所困,不被名所绑。愿我们在赞美她的同时,也学会静静看着她长大,不打扰,不干涉,不附加。

真正的爱,是允许一个人做自己。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

《体育的极限》——让-保罗·萨特
这本书从哲学与存在主义角度解构体育竞技中的极限、失败、自由与存在。非常适合理解体育精神与人性之间的深层关系。

推荐视频

纪录片《我心我行:孙杨》
一部关注中国顶级运动员心理成长与公众压力关系的纪实作品,可从中看到光环背后的孤独与挣扎。可在哔哩哔哩平台搜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