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为什么要做社群?为什么要参与社群?说几句大实话
2025-08-08

在这个人情淡薄、关系破碎的时代,我们早已习惯独自行走。于是,许多人开始习惯一个人熬过焦虑、一个人消化压力、一个人拼命成长。却在不知不觉中,活成了一个个披着“强大”外衣的孤岛。但人终归是群居的动物,不论我们如何独立、自律、自洽,终究渴望着被理解、被看见、被同行。粥左罗说:“为什么要做社群?为什么要参与社群?”他说的是社群,其实谈的是人本的需求:连接、归属、共同成长。

起初我们以为,社群只是一个商业模式,一个围绕课程或产品展开的容器。但当一个个真实的人进来,当一个个故事被诉说,当一次次线下的饭局、夜谈、学习营逐渐累积出情感的温度,你会发现,社群慢慢变成了人生的“另一种家”。在这个家里,不再需要解释自己为什么热衷于搞副业、不再需要解释为什么辞职写作、不再需要为拍短视频而感到羞耻或异类。因为在这里,我们不再是异类,而是彼此的“同类”。

人与人之间最牢固的连接,从来不是因为立场相同、利益一致,而是经历相似、理解相通。当一个设计师因为社群朋友来看他而辞职,当一个写作者因为社群里有人每天也在坚持而不再放弃,当一个创业者在社群里找到可以并肩作战的伙伴,这些看似微小的故事,反映的却是我们最真实的心理需求——“有人懂我”。

社群的本质,不是聚集一群人,而是让这些人彼此之间产生意义感。不是群体,不是圈子,而是“关系”。社群让你看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努力,也让你有勇气继续在这条成长的路上走下去。成长从来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有一群人彼此托举的过程。你看别人在做事,也就没法放弃;你鼓励了别人,其实也是在鼓励自己。

从修行的视角来看,社群是一种“道场”。它并不是让你逃避现实,而是提供一种持续觉察、持续更新的力量场。在其中,你看见别人的问题,映照自己的盲点;你被他人的进步激励,也不再轻易否定自己。当社群不再只是一个信息交换的空间,而是一个支持你成为更好的自己、支持你走出低谷、支持你坚持梦想的场所,它就不再是工具,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粥左罗说:“我希望每年都搞一次线下聚会,十年不变。”这句话背后不是情怀,是一种对“长期关系”的理解。在这个快节奏、高离职率、高社交摩擦的社会里,能够拥有一些十年不散的朋友,是何等的幸福。这些人未必日日相见,但他们在你的人生路径中留下痕迹,让你不至于在最孤独的时候失望透顶。我们不缺新朋友,缺的是那些“能共同成长、愿意同行”的老朋友。

社群,是给孤独的灵魂一个聚集的火堆;是给被现实压抑的心,一个可以自在伸展的天地。在这里,你可以放下标签,卸下伪装,说点真实的话,做点真实的自己。你不需要太强大,不需要太能干,也不需要每一次都成功。你只需要带着愿意连接的心,来到一群人中间,就足够了。

而一个真正有价值的社群,也不仅仅是提供资源的地方,而是提供能量、愿景、节奏和牵引力的地方。它能把一个普通的你,带到你一个人无法抵达的高度。因为在社群中,你不是一个人死磕,而是被彼此的行动推着向前。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照亮另一个灵魂。

未来的学习,不再是一个人看书看课,而是在社群中边走边学;未来的工作,不再是封闭的岗位,而是多维度协作的关系网络;未来的成长,不再是孤独的修行,而是群体的共振。这种趋势,不是技术决定的,而是人性召唤的。每一个渴望更真实生活的人,都在寻找这样一个社群。

也许你已经在某个社群里,也许你还在犹豫要不要参与,但无论你在哪里,都值得思考:你身边有没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愿意陪你走远,不只是陪你走快?他们让你变得更好,而不是更疲惫?他们在你跌倒时拉你一把,在你迷茫时点你一盏灯?

若有,请珍惜;若无,请寻找。

人生并不需要太多关系,只需要一些愿意一起走远的伙伴。社群,正是我们这个时代对“同行者”的回应。当我们再也不想独自面对风浪,当我们不愿在孤独中耗尽热情,那么,请走进一群人中间。在那里,可能有你接下来十年的故事。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失联的孤岛:现代社会的社群解药》(Sebastian Junger)—— 一本关于归属感、群体心理、社群治愈力的深度书写。作者是战地记者,用真实经历探讨为何人类需要社群。

音频推荐:播客《得到·遇见》系列之《你为什么需要一个社群》—— 罗振宇谈社群思维与人生选择的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