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芒格的核心观点:“有效的事儿”
2025-08-08
🌟查理·芒格的核心观点:“有效的事儿”
“我这一生,就做了两件事:一是搞清楚什么是有效的事情,二是坚定不移地去做这些事。”
这句话背后的深意,是一整套关于优先级、决策、资源配置的哲学体系。我们现在,尝试用查理·芒格的视角,来系统剖析——
🧠 第一部分:什么叫“有效的事儿”?
我们必须首先定义“有效”,这并不是“忙碌”、“看起来努力”、“别人都在做”的事情,而是:
产生巨大正面复利回报的事情,且具有长期可持续性。
✅ 用芒格的“多学科模型”来看,所谓“有效的事儿”,满足以下特征:
一、长期正和(Positive-Sum)的事
长期来看,能够越做越好,积累回报的事情。
比如:学习、复利投资、建立高质量人际关系、健康管理、道德资本、专业声誉
🌱 举例:
每天阅读1小时 → 5年后成为领域专家
每年攒10万投资指数基金 → 20年后财务自由
二、高杠杆、低耗损的事
即“用少量的资源撬动巨大的结果”,且不容易消耗你的人力、物力、情绪力。
🛠 举例:
写一篇爆款文章 → 数万人阅读,长期影响
建立个人品牌 → 成本低,但影响深远
提升谈判能力 → 少量提升,却改变未来所有合作结果
三、可复制、可扩展的事
如果你做一件事,成果只能靠“加班硬干”维持,那就是低杠杆、无复利。但如果你做一件事,每做一次成果更大,那就是有效。
🧩 举例:
写作技能、编程能力、做内容、教别人 → 可以不断放大
频繁换行业 → 零积累,无法复用
四、符合“因果链条清晰”的事
查理·芒格最讨厌“只看表象”的人。他总说:“搞清楚因果机制”。
💡 所以,有效的事情必须能看到输入-过程-输出的清晰链路:
投入产出比清晰
可预测性强
你知道为啥它有效
🧪 举例:
健康饮食 → 激素改善 → 情绪稳定 → 决策更好
每天写笔记 → 思维训练 → 提升表达 → 更好的人际互动
🧭 第二部分:普通人怎么找到对自己“有效的事儿”?
一、用“逆向思维”排除无效的事
查理·芒格名言:“要想成功,先不要做蠢事。”
比起寻找正确答案,芒格更喜欢问:“什么是我一定不该做的?”
🎯 普通人最常做的无效事包括:
频繁刷短视频、陷入娱乐上瘾
跟风投资、炒股买币
社交无目的、信息过载
总想做“立竿见影”的事,而不是“长期变好”的事
为别人期待而活,不思考自己长期价值是什么
🔥 先排除这些“负和游戏”,才有空间做正和游戏。
二、找到个人的“比较优势”
查理·芒格学自李嘉图经济学:“比较优势决定你该在哪儿长期下注。”
📌 你要问自己:
哪些事是我擅长,别人不太擅长的?
哪些事我做起来不累,别人却很难复制?
哪些事我做了,别人愿意为我付钱?
这些,就是你个人的“有效事儿”。
🎯 芒格就是不炒短线、不预测行情,他知道自己“不会比华尔街聪明”,但他知道怎么长期投资、保持理性、等待时机。
三、长期投入在“复利曲线”上的事
查理·芒格和巴菲特一生都在强调:复利的魔力
复利不是加法,而是指数增长的奇迹。
🎯 普通人可以选择的“复利曲线”事物:
投资:长期买入优秀公司或指数基金
阅读:每天阅读30分钟,5年后是全新的人
健康:每周健身3次,50岁照样活力十足
人脉:长期维护10个优质关系,胜过1000个泛泛之交
品牌:在一个垂直领域持续发声,5年后自然有影响力
四、问自己一个关键问题:“5年后,这件事还重要吗?”
这是芒格反复思考的一个判断标准。
🌟 如果5年后依然重要——
那就值得现在花时间、金钱和情绪去做。
❌ 如果5年后完全没影响——
那就不要为它焦虑、争执或投入资源。
📌 例子:
一次争吵、短期挫折、热点话题、社交误会 → 都不重要
能力建设、人格信誉、长期资产 → 永远重要
五、给自己搭建“避免蠢事的系统”
查理·芒格说:“系统比意志更重要。”
🌱 他常用的策略包括:
拥有“铁律”:不借钱炒股、不碰不懂的行业
把错误记下来(他有自己的“错误清单”)
每年复盘自己做对和做错的决策
搭配“反面清单”:不投资行为有问题的人,不与不讲逻辑的人合作
📌 总结:普通人如何搞清楚“有效的事儿”?
核心维度 | 说明 | 关键词 |
---|---|---|
长期视角 | 能否持续复利? | 时间换空间 |
高杠杆 | 少投入多产出? | 杠杆思维 |
可复制 | 是否容易标准化/扩展? | 系统化 |
比较优势 | 是否是我独特擅长的? | 优势聚焦 |
因果清晰 | 是否知道机制? | 第一性原理 |
📚 推荐阅读(按芒格风格)
《穷查理宝典》——芒格思想的圣经
《思考,快与慢》(卡尼曼)——系统一/系统二认知
《原则》(Ray Dalio)——构建属于自己的有效系统
《刻意练习》(Anders Ericsson)——技能提升的有效路径
《少但是更好》(Essentialism)——帮助你聚焦有效事项
如夜话,至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