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一句话,治好了我20年的精神内耗
2025-08-08
那一刻,我看到一个孩子因支付失败而惊慌失措,眼里泛起泪光;也看到一个大人,用温柔与智慧,让慌张渐渐熨帖下来,像水一样润物无声地教会她:问题不大,我们可以一起面对。
在修行的路上,我渐渐明白,一个人真正的稳重,不在于遇事时不惊,而在于他能在混乱中恢复平静,带动身边的人也归于安定。视频里的这位店主姐姐没有大张旗鼓地“教育”,只是轻轻地一句话:“这只是很小很小的事情。”可正是这句话,仿佛为那个女孩,也为我们每一个内心敏感的成年人,敲响了一声久违的钟。
曾几何时,我们也是那个因为鸡蛋掉地而无比沮丧的孩子,是那个担心说错一句话就彻夜难眠的人,是那个对“失误”抱有灾难想象的自己。可我们没有遇到像这位姐姐一样的人,大多数时候,面对的是被批评、被嘲讽、被误解,甚至被疏离。
于是,久而久之,我们在心里养出了一种声音:“我不够好,我总是出错,我要是再这样,别人就会不喜欢我。”这些声音,不一定是别人告诉我们的,而是我们一次次从外界的反馈中“学会”的。
这也正是精神内耗的种子,在我们心中悄悄发芽。
有意思的是,内耗不是因为我们有问题,而恰恰是因为我们太想“变好”。我们太在意每一个表现,太执着于“不能犯错”。正因为在意,我们在一个小小的波澜中,便被击得无从招架;正因为执着,我们常常把“做不好”直接等同为“我不好”。
可人的成长,不就是从不会到会,从跌倒中站起,从混乱中寻找清明的吗?
我们以为自己在追求完美,实际上是在用过高的标准苛责自己。我们把每个“不完美”放大成“危险信号”,仿佛稍有差池,整个世界就要崩塌。可现实并非如此,现实里,大多数问题,真的都只是“小事”。
真正的修行,恰恰在于如何放下“把每件事都看得太重”的执念。
当我们开始学会“看小”问题时,我们就开始“看大”生命。看大,是看到变化的可能,是允许今天的自己不够好,也相信明天的自己可以更从容。
“这只是很小很小的问题。” 这句话,其实是一种空间感的提醒。它提醒我们:你不必总是立即解决一切,你可以停一下,吸一口气,看看问题之外,还有多少空间留给你去成长。
我曾在自己最焦虑的时候,写下一句自我提醒:“你不是问题的总和,你是那个会不断解决问题的人。” 那时我发现,原来我们真正要面对的,不是“做错”,而是“不能容忍自己做错”的那部分自己。
我们该做的,不是掩盖错误,而是重新与错误的自己和解。是轻轻地对自己说:“没关系,这次不会,下次一定会。”
这是成长的根,是修行的门槛。
我想起一位前辈说过的一句话:“出错,是人类最日常的体验。能从出错中不逃避,便是智者的开始。”我深以为然。
那些看似淡定的强者,并非天生无所畏惧,而是学会了在每次失误之后,不嘲笑自己、不指责自己,只是静静整理情绪,理清头绪,继续向前。
他们不再把“失败”看作一次人生审判,而是一次生命的课堂。一次又一次,他们在这些课堂中听懂了“宽容”,学会了“谦卑”,更懂得了“持久”二字的真正分量。
而我们,也可以这样。
从今天起,若你再因一件小事而焦虑,请停下来问自己:“这件事,真的这么重要吗?” 若你发现自己又在责备自己“怎么又做不好了”,不妨对自己笑一笑,拍拍胸口说一句:“没关系,我还在学习。”
那是你在给自己的心腾空间,是你在对这个世界温柔回应。也是你在对那个小时候没有被保护好的自己,说一句:你已经做得很好了。
真正的强大,不是一次不出错,而是出错后还愿意相信自己,愿意继续前行。
愿我们都能放下对完美的执着,回到人的本然。允许出错,允许慌张,也允许再次尝试。
那一刻你会发现,人生真的没有那么多非黑即白的问题,更多的是一边走,一边解决,一边和自己和解。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单:
《脆弱的力量》作者:布琳·布朗
(Brené Brown,“TED演讲观看量超千万”的心理学者,用研究告诉你,脆弱不是软弱,而是力量的源泉)
推荐音频:
播客节目《自然而然》EP22期:“允许自己出错,才是成熟的开始”
(主持人小岛,通过真实案例分享如何走出“自我苛责”的怪圈)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