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量去找你配不上的工作
2025-08-10
世间的路,多是由自己的心丈量出来的。有人走得安稳,不愿高攀,宁在熟悉的小径上往复;有人则宁可跌跌撞撞,也要去攀那一段看似够不着的山路。前者像水流进了静止的池塘,水面安稳却少了波澜;后者像水流入峡谷,虽有急流险滩,却能撞出清响与浪花。人生若总在“匹配”里择路,便等于在舒适圈里给自己立了一道无形的墙。那墙看不见,却实实在在地锁住了天花板。敢去寻那些“配不上”的工作,便是主动在墙上开了一扇窗,让自己透口新鲜的风。
我想起初学游泳时的情景。在浅水区久了,动作越来越熟,可心里还是怕水,不敢松手离开池边。直到有一天被朋友推到深水区,慌乱间,生存的本能让我开始蹬腿、换气、划水,几次呛水之后,竟能在深处漂起来。原来,很多成长不是一步步累加出来的,而是被环境推着,跨上一个新台阶才发生的。工作亦如此。当你接触一个自己尚不够资格的岗位时,那份压力就像深水,逼得你用尽全力呼吸、学习、适应,而这种状态,比一切舒适的练习都更快让你突破。
可大多数人,常被三种心锁住了脚。第一是完美主义——等自己满足岗位要求的每一条才出发,却没意识到那份“完美”只是纸上的理想,现实里几乎没人能完全符合。第二是怕失败——害怕被拒绝、害怕掉链子,于是干脆不尝试。第三是身份固化——认定自己只能是某个层级的人,不该去碰更高的台阶。这三种心,像三条绳子,拴住了想要向上的脚。
而那些敢越过去的人,往往带着另一种心态——先伸手去够,再让自己长高。有朋友原本只是销售助理,却去应聘大厂的产品经理职位。条件上差得远,可他花了一个月疯狂补课,写案例、学工具,甚至自学编程去分析数据。面试时,他坦承自己的短板,却用成果展示了学习能力和投入程度。结果,他进了大厂,也确实在痛苦的高压中快速成长,从新人到骨干只用了一年。三年不到,薪资翻了几倍,平台也越来越高。他说,若当初只找“匹配”的岗位,自己可能还在那间小公司里做着熟练却乏味的工作。
挑战“配不上”的工作,并不是盲目的冒进。它需要有分寸的高攀——像跳高那样,选一个跳一跳就够得着的高度,而不是直接去摸天花板。差距太大只会摔得惨,而合适的差距,才能逼出潜能。在行动之前,你得准备——学必要的技能,做相关的项目,写下有价值的内容,让对方看到你的潜力与意志。这不是投个简历就等奇迹,而是用过程证明,你虽暂时不足,却有足够的成长速度去补足。
这一路上,还要有承压的心理准备。因为当你跨进那个更高的平台,挑战与不确定性会伴随而来,甚至会有孤独与怀疑。可正是这些,像火炼金,烧掉多余的自我设限,留下真正的能力与格局。你会发现,原来看不到的风景忽然展现,原来只能仰望的人和事,也变成了同桌的伙伴。那时你才明白,“配得上”不是等来的,而是走出来的。
若只在舒适圈里打转,五年后你仍是当初的模样;若常常试着配不上,几年后你可能已成了别人眼中的榜样。人生最可惜的,不是试了失败,而是压根没试。很多年后,让人悔恨的,不是那些做过而未果的事,而是那些想过却没敢迈出的步子。准备好才行动,是很多人的执念;可真正的成长,往往是先行动,再在过程中逼自己准备好。
所以,别再问自己配不配得上,而是问自己敢不敢。去找那个让你心里发怵的机会,把它揽过来,然后用时间和努力让自己和它对等。敢于配不上,才能真正配得上。因为每一次高攀,都是一次拉伸,拉高了你的能力,也拓宽了你的视野。这样的人生,才不会在日复一日的熟悉中,慢慢变得麻木。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单:《非对称风险》(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 著)——书中深入探讨了在不确定性和高风险环境中如何选择与行动,帮助你理解为何有些“配不上”的挑战,恰恰是人生跃迁的机会。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