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冯唐:人到中年,不说大话,不要晚起,不能撒谎
2025-08-10

人们在心里生出怨言时,往往以为自己是在表达对现状的不满,其实更深处,是有个愿望没有被看见,没有被满足。怨言,不过是那愿望在找出口。就像一株渴水的花,叶子会发蔫,蔫的不是叶,而是根里缺了水。怨言只是叶子的状态,真正的问题在于根的渴。看清这一层,怨言就不再是单纯的抱怨,而是一个信号,一个提醒,告诉我们——内心深处,有什么渴望正等待回应。

许多人在遇到不如意时,先是抱怨环境、抱怨他人、抱怨运气,仿佛外界改变了,心里的不快就会消散。然而,外界无常,本就难以随心所欲。我们无法让一切都按着自己的期待运行,却可以回到自己内心,问一问,这个怨言的背后,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我曾遇到一个朋友,他常常抱怨工作太累、同事不靠谱、老板不体贴,听起来似乎是职场问题,但深谈后才发现,他真正渴望的,是被认可、被尊重、被信任。累不累不是核心,没人理解和支持才是痛点。当他意识到这一点,就开始尝试通过更清晰的沟通去建立信任,而不再只是重复抱怨的老路。

有的人抱怨伴侣不够关心,不够浪漫,以为自己是生气,实则是希望被重视,被珍惜。若不去说出真实的愿望,就只能用怨言去试探对方,却往往收效甚微。怨言像是间接的语言,不愿直说,却希望对方能听懂。然而对方常常只听到了指责,却没听见心底的渴望。于是双方陷入了互相防御的循环——你怨我,我躲你,你更怨,我更远。这一切,只因为那个最初的愿望没被明亮地摆到桌上来。

修行的人,常被教导观照起心动念,不只是观喜乐之念,也要观怨怒之念。观怨,不是为了压下去,而是为了看见它背后的“愿”。当你在某个瞬间心生怨意,可以先不急着出口,先深呼吸,问自己:我希望发生的是什么?我最想要的是什么?当你找到那个愿望,你的语言和态度都会不同。由怨生愿,再由愿生行动,这才是把能量用在建设而非消耗上的路径。

我曾在禅院里听一位师父开示,他说:“抱怨是愿望的影子。影子会因为光的方向而长短不一,但影子从不独立存在,它一定依附着真实的物体。找影子,不如找物体;改抱怨,不如明愿望。”这句话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们执着在怨的形状,却不去追溯光下的那物,就像盯着湖面的涟漪,却忘了风的方向才是关键。

当愿望被真正看见,并且找到实现的途径,怨言自然会减少。因为怨言是一种力量的外泄,而愿望的实现,是力量的回归。比如一个人抱怨没时间休息,背后是想有自己的空间和节奏。那么,与其反复抱怨,不如调整日程、减少不必要的应酬,把真正重要的事情优先排好。怨的能量就这样被转化成了创造的行动。生命的流向,也随之改变。

怨言未必是坏事,它是内心向外敲门的声音,只是很多人不敢开门去看里面站着的那个自己。那个自己,或许很久没被关心,或许早就有了梦想,或许只是想被听一听。怨言越多,说明愿望压得越深;怨言一旦被理解,它的重量就会轻下来。因为内心最怕的,不是愿望没实现,而是愿望被忽略、被否定、被遗忘。

有时,我们也要学会去听别人的怨。不要急着反驳或辩解,而是耐心地去听,去问:“你希望的是什么?”这一问,常能让气氛变柔软,让心门开一条缝。当对方说出了愿望,你会发现,那背后也许并不复杂,也许只是一顿晚餐、一句问候、一点时间。我们以为的难题,不过是彼此绕了个弯。

行走在世间,每个人都在不同的阶段发出怨言,而修行者要做的,不是去消灭怨言,而是去化解它,让它回到愿望的源头。就像山间的水流,遇到石头会有声响,那声响不是水的本质,只是遇阻的表现。当石头被移开,水又静静流淌。怨言也是这样,当阻碍愿望的石头被看见并移走,心自然平和,愿望自然有路。

所以,怨言是信号,愿望是根本。看清这层关系,你就不会被怨的表象带走,而是顺着它找到内心真正的渴求。那时,你的抱怨会变成清晰的表达,你的能量会从消耗变为建设,你的关系会从对立变为理解。人生的许多冲突,也会因此化解于无形。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单:《非暴力沟通》(马歇尔·卢森堡 著)——以理解需求和表达愿望为核心,帮助人们将抱怨与冲突转化为连接与合作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