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宁:马斯克,一个拒绝内耗的行动力狂人
2025-08-10
世间多半的人,渴望的是稳定与可控的日子,如同小舟泊在静水,不起波澜,也无惊喜。而总有那么极少数的人,他们不肯在港湾停留,哪怕风急浪高,也要驶向远方的深海。马斯克便是其中的一个。他的生命状态,不是被外界推着走,而是一次次推着世界前行。这样的生命,看似疯狂,其实是一种极致的清醒。
修行者看人,不只看他的言语与愿景,而是看他的“动”。世间许多道理,人皆可言,唯行动是最难伪装的。你可以穿上得体的外衣,可以学来漂亮的辞令,可以拿出工整的计划书,可当你真正要去做时,那股从心底涌出的力量——或弱或强——便是你生命的真相。马斯克的特别,不只是想法天马行空,而是他一旦起念,便全身心投入,毫不迟疑。要造火箭,就立刻分解本质、寻找人手、动手试制;要铺满卫星,就算全球都说不可能,也先算账,再换人,直到可行。这种“想到即做”的纯粹与迅捷,是凡人少有的。
许多人行动缓慢,不是因为不知道做什么,而是被心中无数的内耗绊住。担心失败,担心别人怎么看,担心这条路会不会比那条更好,于是走一步想三步,未曾迈出便已疲惫。马斯克也会崩溃、会哭,可他不过是在情绪的波浪中潜一下,再浮起来继续划水。他很少纠缠在自我质疑中,因为目标清晰,路径清晰。做火箭,就把每个零件编号,出错便可追溯到源头;发射失败,就将风险清单逐项排查。没有模糊地带,就少了想象的焦虑。对他而言,错误不是羞耻,而是反馈;失败不是终点,而是迭代的起点。
修行中有一说:明目标者,心无旁骛;明过程者,心无乱想。内耗多半是因为目标虚,或过程乱。一个人若日日琢磨别人的看法,便是在别人的路上跑步;日日犹豫该不该开始,便是在自己的门口打转。马斯克的心门向着火星,他看得见那扇门,所以脚步不停。
他的行动力,也来自一种意愿的深根。这种意愿,不是“我想做这事可以赚很多钱”,而是“我非做不可”。有人为生活奔忙,有人为名利奔波,而他是为了解决一个看似荒谬的难题——让人类成为跨行星物种。对于旁人,这不过是遥不可及的幻想;对他,这却是值得以一生去试的使命。这样的心志,会自然吸引同类,那些甘愿放弃安稳、忍受艰苦、只为亲手实现梦想的工程师。
失败,对很多人来说是终结,因为他们的心理承受力交不起这学费。可马斯克和他的团队,把失败当成通往下一步的必修课。火箭炸了,不是终结,而是一次昂贵但珍贵的实验。他们宁愿付出材料的成本,也不愿浪费组织的时间与生命的热度。这种对失败的坦然,是他们行动力的壁垒。许多企业在会议室里耗掉数年,讨论一个问题的可能性;而他们用一两次失败,直接得到答案,并找到下一步的路径。
从修行的眼光看,马斯克的生猛并不在于他做了多少惊世骇俗的事,而在于他用全然的专注和无保留的投入,活在了他自己的“道”上。他的道是去火星,是改造能源,是推动人类能力进化。他的术是行动,是清晰的目标与过程,是对失败的接纳与利用。这条道或许不适合每个人,但他走得如此彻底,以至于看他的人,也会被唤起某种久违的力量——那是生命本能想要向前、想要突破的冲动。
并不是所有人都要学马斯克造火箭、铺卫星,也并非人人都能忍受那样的强度和压力。但若能学他目标清晰,学他过程透明,学他遇挫而行,学他拒绝内耗,那已足够让我们在人生自己的航道上走得更远。修行里常说:一步一印,行则必至。你不必等风向好,只需先动起来。风会在你行走的路上生起。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单:《埃隆·马斯克传》(沃尔特·艾萨克森 著)——一本以全景方式记录马斯克及其团队如何用极致的行动力改变多个产业的传记,不只写人,更写了一群拒绝内耗、始终向前的生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