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亮人设崩塌,掉粉60万:怎么赚钱,才能不挨骂?
2025-08-10
世人多将名利看作双刃之剑,一面闪耀,一面藏锋。有人得了它,便一时风光,然而手中之剑若握不稳,锋芒转瞬便会反噬自己。江湖上的故事无非如此:得势之时,观者拥簇如潮;失势之日,转身便是冷风寒雨。于世间奔走的人,若不能洞察这其中的因缘,不免在荣耀与指责之间被推搡得东倒西歪。
世人爱钱,几如爱命,这是本能,无可羞耻。贫乏之境中,人心自然向暖,而温暖常需衣食,衣食需钱。只是当人将“不爱钱”挂在唇边,企图以此为自己添一层高洁的外衣时,反倒为日后的一举一动埋下了质疑的种子。因为,言不符行,便是最脆弱的所在。世间的毁誉如风,风向一变,所谓的人设便如浮萍,连根拔起。
修行中常说,“观其本心”,本心若真喜利,就承认它喜利;若真求安,就老实求安。遮掩不过是造作,造作不过是执著的一种。当你为了不让别人看轻而刻意描绘自己是“清风不问尘世”的模样,那一笔一画,便是未来崩塌的裂缝。反之,若能坦然面对——我做此事是为了养家、为了生活、为了实现愿望——如此真实,反倒不易被攻讦,因为你自己先拔了那根会被人扯住的刺。
在红尘中赚钱,并非修行的障碍,执着于用钱去定义自己才是障碍。赚钱是因果中的“取”,取来维持生计,取来创造价值。可若用它去粉饰、去构造虚幻的自我,那便是在沙上筑塔,潮水一来,塔必倾。所谓“人设”,若用来吸引人气,自然无妨,但要知它本是工具,不是庙堂。修行人进庙拜佛,是为求心净,而非贪佛像的金光;做事立形象,是为传达真实,而非沉醉于形象本身。
世间的道理其实简单:水清则影明,水浊则影乱。你若在清水里伸手,别人看得真切,不管水波如何,手是怎样便是怎样;你若在混水中摆弄,那水既能藏你,也能吞你。做事的人,若先把水搅浑,便不必抱怨别人看不清你。真实是最好的护身符,坦然是最坚固的甲胄。
顿悟之处在于,不必追求“完美”的人设,因完美之相,必是人为雕琢,雕琢之物终究不耐风雨。你若自知本非无暇的玉,就不必假装没有裂痕。世人喜欢捧完美的人,也喜欢看完美的人跌落。你若始终以平常心示人,喜怒哀乐都不掩藏,别人便无从将你推向云端,自然也无从让你摔入深渊。
修行说“随缘”,不是随波逐流,而是知一切皆有时节因果,得时不狂,失时不怨。做生意如此,做人亦然。富贵来时,不需否认自己会伸手去接;批评来时,不必慌乱去拆墙补缝。看得见自己的起心动念,便不会被人设绑住手脚。
明理之后,你会发现,赚钱与不挨骂并非必然对立。人不挨骂,不是因为他不赚钱,而是因为他不装。赚钱是交易,交易本该等价,若你坦然说明你的取舍,让人心里有数,别人即便不买,也少了指责的理由。反之,若你先说自己不取分文,再伸手要赏,那么赏钱的手也会变成指指点点的手。
在这尘世里,修行人不必避钱财,不必避名利,唯避虚妄。虚妄是脚下的冰,厚时可渡河,薄时即坠水。与其整日担心冰会裂,不如踏实走在坚实的岸上。那岸,不是别人的期待,不是人设的雕像,而是你自知的本来面目。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单:《少有人走的路》(M. 斯科特·派克 著,吉林文史出版社)——书中探讨了真实、责任与自我认知的力量,对如何在名利与自我之间找到平衡,有深刻的启发。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