粥左罗:结束9年北漂、来云南买400平的房子,为什么?
2025-08-10
有时候,舍下的是身外物,换来的却是安顿心的所在。
九年北漂,从地下室到合租,从逼仄的两室到所谓的“豪宅”,一路走来,房子在变化,生活在变化,心里的渴望也在变化。刚到北京时,住在十平米的地下室,墙皮泛着潮湿的气味,空气里混着煤气味与洗澡水味。那时的愿望很简单——只要能留下来,就算弯着腰钻进地下室,也算是安身了。但爱人从千里之外坐硬座来,北京的冬天透着寒意,地下室的灯光惨白得像医院的走廊。她没有一句抱怨,却让自己心里暗暗发誓:总有一天,要给她一个明亮温暖的家。后来地下室被清理,搬到地上的三室一厅合租,算是小小的升级,但在城市的天际线下,这样的改善就像高楼上的一个小窗,能透进光,却照不亮全屋。
在追逐事业的那些年,房子是奢望,更多精力被投入到工作里。新媒体课做得风生水起,但录课的地方成了难题。凌晨的楼道,冬夜的小区,风声、狗吠、三轮车的轰鸣,像是专门与他的努力作对。那时候的梦想很朴素——只要能有个安静的房间,不必赶室友走、不必躲到寒风中,就心满意足。可梦想总是和现实的脚步有差距,北京的房价像攀不完的山坡,努力攒下的钱,换来的不过是一套看似“豪宅”的小两室。套内不到九十平,孩子的物件占满了卧室,直播要家人外出等候,冬天的风冻得人直打哆嗦。房子变了,日子也变了,可那份局促与受限依然存在。
三十多岁,孩子出生,奋斗的年头堆叠起来,身体与心都渴望一个喘息的空间。想换个地方,想换种活法。老家看过,气候不佳,房子难觅理想。于是一次自驾,一路南下,直到昆明。蓝天透亮,空气清润,房子带院子,楼上生活,楼下工作,孩子能在阳光里奔跑,自己能在安静的书房写作。房价不及北京一半,使用面积却是北京的数倍。那些年里心里的愿景,在这里得到了回应。搬家无需亲自返京,只需交给信任的人,把九年的积累打包成七十七个箱子,从北方的冬天运到南方的温暖。
看似是一场搬迁,实则是一种舍弃——舍弃一线城市的繁华与机会,舍弃曾经用尽力气攀爬的舞台。可得来的,是空间的自由,是生活的平衡,是能与家人共享的阳光和院子。这不是逃离,而是转换,是在生命的某个阶段,重新排列舍与得的顺序。当工作不再需要依赖地理位置,当收入方式不再局限于线下,当团队能以线上协作维系,舍下北京,得昆明,既是条件允许,也是心愿使然。
顿悟在于,舍得并非对立面。舍,是一种选择,是清空手中不再适合的东西;得,是另一种选择,是让适合的事物有进入的空间。九年的北漂生活,是积累,是成长,是视野与能力的淬炼;离开的那一刻,并不是否定,而是承认——曾经需要的,如今不再是唯一的方向。人生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关键词,年轻时或许是“拼”,是“占”,到了某个时刻,可能就成了“安”,成了“养”。
明理则是,这一切的前提是认清自己当下最需要的是什么。若事业仍需打拼,资源仍需汇聚,一线城市的喧嚣就是养料;若条件允许,心里渴望的是空间、健康、陪伴,那么远离喧嚣,回归宁静,就是最好的答案。舍与得,不是对与错的选择,而是何时、何地、何人、何心的匹配。正如故事里的他,如果当初没有北漂的九年,就不会有今天可以自在选择的底气。北京的奋斗与昆明的安居,都是人生的章节,只是书翻到不同的页。
舍下未必是失去,得来未必是占有。最重要的,是心安之处,才是归处。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舍得:顺势而为的智慧》,作者蔡志忠,以简洁生动的漫画和文字诠释东方哲学中的取舍之道,值得在人生转折时细读。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