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再上热搜!董明珠首次回应孟羽童事件:到底谁对谁错?答案太真实了....
2025-08-10

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从来不是一纸合同就能解决的事。

一桩事情闹上热搜,往往不只是因为当事人是谁,而是因为它映照了许多人的日常处境。孟羽童与董明珠的事件,看似是一个员工与老板的分歧,实则是无数职场关系的缩影:员工能否在职期间兼职?老板该不该容许?有人很快站队,非黑即白,仿佛只要辩出谁对谁错,就能盖棺定论。但真实的世界,并不是这样平面的画。孟羽童站在个人利益的角度,她有名气,有机会在短期内赚到普通人一辈子都难以企及的收入,顺手就能改变生活条件;董明珠站在管理的角度,她要维护制度与秩序,不能让一个人开了口子,最后成为众人效仿的理由。双方都有理,也都不完全错。世界的运行,常常是在各自正确的前提下,仍然存在冲突。

这场冲突,其实折射出职场中的两个事实。第一,作为老板,大多数人都不会允许员工兼职,因为兼职带来的风险,往往是忠诚度下降、精力分散、资源外流、氛围受损。而第二,作为老板的另一面,自己在经营中又常常会雇用兼职,因为全职的成本高、灵活性差、匹配度有限。这样的自我矛盾,不是虚伪,而是现实。人性难以完全被制度预设,如果利益足够大,几乎没人能全然免疫。于是,就有了“既要又要”的尴尬状态:既要留住核心力量,又要用最灵活的方式补足短板。这是管理的悖论,也是合作的常态。

对于员工而言,兼职并非原罪,但它是一道必须跨过的门槛。第一道,是与自己的本职工作之间的平衡。若兼职影响了绩效,或将本职的资源挪作私用,哪怕赚再多,也是在饮鸩止渴。第二道,是与雇主之间的信任。你是否在启动兼职前,曾尝试通过沟通争取更好的岗位、更多的收入、更大的发展空间?如果从未沟通过就选择绕开,那这个绕路不仅伤了制度,也伤了关系。第三道,是清晰地划分利益边界——什么能做,什么不能碰,这需要自觉,也需要智慧。很多人一边兼职,一边还能在本职岗位上保持最佳表现,靠的正是这种边界意识。

对于老板而言,禁止兼职是本能,但不问原因地禁止,是堵住了另一种可能。员工想做兼职,很多时候不是因为贪心,而是因为空间不足——努力一倍,看不到对等的回报;拼尽全力,依旧原地踏步。当人看不到希望,就会开始寻找出口。若能在企业内部提供更大的成长路径,让员工看到把全部时间交给公司是值得的,他们自然愿意留下。优秀的管理,不是用制度困住人,而是用机会吸引人。提拔愿意投入的人,让他们得到回报,让他们相信跟着你走会更远,这样的团队氛围,才能形成正向循环。

真正的顿悟,是明白老板与员工之间,并非天然对立。双方的利益,有重叠,也有分岔;有时彼此成就,有时相互制约。矛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以为能用一次立场的胜利,解决一段长期的关系。一个老板,如果从未允许过自己人性化的例外,那他的团队会变得僵硬,缺少创造力;一个员工,如果不在意合作中的诚信与底线,那他的路也走不长。平衡,不是静止,而是在动态变化中不断调整位置。

到了最后你会发现,真正的边界,不是制度上的一刀切,而是双方都认同的那条不被跨越的线。它可能因为沟通而前移,也可能因为信任而后退,但它总在那儿,提醒着彼此:我们既是合作的同路人,也是各自的主人。老板要学会给人留出向上的空间,员工要学会在自由与责任之间找到尺度。当这种边界被清晰地看见,平衡也就随之而来。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重来》(Rework),作者杰森·弗里德(Jason Fried)与大卫·海涅迈尔·汉森(David Heinemeier Hansson),这本书以创业与管理的视角,剖析如何在灵活性与效率、自由与责任之间找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