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年轻的毛泽东,从不躺平
2025-08-10

年轻就要不躺平,就是要不怕累不怕难往前走。
有些人年纪轻轻就把自己关在被窝里,嘴上说是“佛系”,心里却常常空落落的。怕出去摔跤,怕努力没结果,怕别人笑话,于是用不行动来保护自己。可你不去尝试,不去闯一闯,人生的可能性就会越来越窄,像河道被沙子填满,水再清也流不动。毛泽东年轻的时候,环境比我们今天要艰苦得多,他也遇到过不理解、被拒绝、没钱、吃苦,可他从不躺平,总要想办法走出去,把路踩出来。他不等天晴才出发,也不等条件完美才动手,而是凭着心里的那股劲儿,先迈出去再说。正因为这样,他的人生越走越宽,眼界越来越高,后来才有了带领无数人改变命运的力量。

很多人不知道,毛泽东17岁才去上小学,因为之前一直在私塾学的是旧学,想接受新式教育只能从头开始。他个子高、年纪大,刚去报名时被校长嫌弃,说让这么大的孩子和七八岁的娃娃坐在一起会很尴尬。可毛泽东说:“我不怕丑,不懂就学。”这种姿态放在谁身上都是很罕见的。他宁可被笑,也不愿因为怕丢脸而停在原地。后来一年里,他从一年级直接追到能考上中学的水平,不光补上了基础,还吸收了各种新思想。这样的跨越,是不怕从零开始的结果。换作很多人,可能会想着等条件合适了再说,或者干脆认命,可等一等往往就变成等一生。毛泽东不这样,他懂得,先走一步,路才会在脚下延展。

读书之余,他也没让自己只做书桌上的学生。他去“游学”,身无分文走九百多里路,和朋友一起挨家挨户地“打秋风”。这不是什么体面事,常常被人白眼,有时还要忍饥挨饿。但他明白,这是在磨炼脸皮、锻炼胆量。一个读书人,如果只在纸上长本事,遇事就会缩,心里就会虚。毛泽东用这种办法逼自己适应各种人情世故,让自己既能读书,也能和世界直接打交道。他在这种碰撞中积累了处理人和事的勇气和灵活,这比光背书、光写字有用得多。那几年,他没多少钱,穿别人穿过的衣服,冬天几个青年挤一张炕取暖,可这些苦没让他灰心,反而让他更有力量。

真正的顿悟,是当他走出家乡,来到北京,当上北大图书馆管理员的时候发生的。月薪八块钱,连吃饱穿暖都不够,可他没有抱怨,而是把北大的图书当作宝库,把接触到的人当作学习的机会。每天,他都能读到最新的刊物,和不同背景的知识分子聊天,听各种讲座。对他来说,这个岗位不只是谋生的地方,更是通向更大世界的门。他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脑子去想,不被眼前的薪水绑住手脚,也不因为起点低就自卑。他住在简陋的屋子里,却在北海公园看梅花,看杨柳挂冰,能从自然里得到美的力量。这种在困境中也不关掉心灯的能力,是不躺平的根本。因为不管外界多艰难,他都保留了对世界的好奇和热情,把有限的条件用到极致。

明白了这些,你就会知道,不躺平不是嘴上说要奋斗,也不是盲目硬拼,而是有意识地掌握主动权,让自己不断接触新事物、进入新环境、结识新的人。毛泽东年轻时的路,别人未必能完全复制,但他的心法人人可学:遇到门槛,不怕低姿态重新开始;遇到尴尬,不怕丢脸去磨炼自己;遇到困境,不关掉心里的那盏灯;遇到机会,不等条件完美才行动。主动权握在手里,才能不被环境推着走。人年轻时,心里的火要常烧着,不要让习惯的舒适把它熄灭。就算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收获,走在路上本身就是成长。一步步走,等回头看时,你会发现自己已经站到了完全不同的高度。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红星照耀中国》作者:埃德加·斯诺,一本记录毛泽东等人青年经历与信念的经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