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写作提升慢的,必看:如何写作训练,才能10倍提升?
2025-08-10

想写好文章,不是写得多,而是写得对。
很多人说自己写作很久了,可回头看,总觉得水平没涨多少,就像每天在原地转圈。原因很简单——他们的“练”,更多是写字的重复,而不是思考的锤炼。真正的写作,不是手上敲出来多少字,而是脑子里打开了多少扇窗。写作像一条河,你以为在划船,其实只是在打水漂;看似天天下水,却从没游到深处。那些一年能把自己写作力提升好几倍的人,不是天生文笔好,而是懂得用写作逼自己去想、去学、去改、去悟。修行的路没有捷径,但有路径,你走得对,进步就快得出奇。

刚开始写作的时候,大多数人都是想到什么写什么。今天看了一条新闻有感,就写几句感慨;明天遇到个有趣的事,就随手记下来。这没错,但这样的写作,只是在记录你已经想好的东西,不会推动你想得更深。你会发现,写到一半就写不下去,因为脑子里能用的东西已经不多了。这就像在厨房里做饭,只用眼前现有的食材,不去买新的,不去学新的做法,做来做去永远是那几道。写作要想进步,就要学会“反刨”——从一个念头出发,反复问自己:这个想法是片面的还是全面的?是浅的还是深的?能不能再拉远看一层?如果你每篇都这样逼自己,就算一年只写五十篇,思考力也会像肌肉一样被一次次拉伸,越来越有劲儿。

还有一种常见的误区,是只在自己的脑子里打转,不去接触别人的观点。这样很容易陷入闭门造车——以为想得很深,其实只是绕在一个小圈子里。写作若能在自我思考之后,再去搜索、阅读、研究,就像在本来只有一扇窗的屋子里,再敲开几面墙,让风从四面八方吹进来。但同样,如果一开始就依赖别人的内容去拼凑文章,久而久之你自己的思考肌肉就会萎缩。所以最好的方式,是先用自己的脚走一遍路,再坐别人的车看看不同的风景,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既有自己的温度,也有更广的视野。

真正的顿悟是在某一刻突然发现,写作其实有不同的层次。最初的层次,是只写事情本身——今天发生了什么,谁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这很安全,但意义有限,因为读者看完只是知道多了一件事。更进一步,是在写完事情后,总结出一个结论,让故事为观点服务。这已经能让人记住你,因为你给了他一个可用的判断。但还有更高一层,是从这个故事里抽象出一个能跨越情境的底层认知。比如,不只是说“王宝强很努力”,而是提出“人一生的成就不会高于他的相信”。这样的认知能穿透故事,去照亮别人生活的其他角落。当你习惯了用写作去提炼这种底层认知,你的思考力会像火焰一样往上窜,越来越亮。

这一切,还需要一个配合的习惯——在表达上慢下来。很多人觉得快写是效率高,一个小时几千字,写得爽,但这往往只是把现成的水倒出来,并没有学会“炼水成酒”。刻意在写作中去琢磨用词、调句、换结构,哪怕一个小时只能写一千字,也是在打磨语言的刀口。写作不是一场冲刺赛,而是一场耐力跑,速度慢的人,往往更能看清沿途的风景,也更容易发现细节。

写作的修行,还离不开刻意练习。就像学琴要反复练指法、学画要练线条,写作也有它的“基本功”——标题、开头、结构、转折、收尾。这些不是看一遍方法论就能用好的,必须在每次写作时刻意去用。比如,写标题时强迫自己用一种新学到的公式;写开头时尝试制造一个悬念;搭框架时多问自己三遍:逻辑顺不顺?信息全不全?节奏急不急?这种练习一开始会让你觉得别扭、写得慢,但慢慢地,它会像呼吸一样自然。到那时,你不仅能写得快,还能写得好。

最后,你会发现,写作不仅是把文字堆起来的手艺,更是一场与自己对话的修行。它会逼你去看自己平时不想看、不敢想的部分,也会让你一次次跨出舒适区。你会学会从一个小故事,看见背后的结构;从一次写不下去,找到新的入口;从别人的观点,映照出自己的立场。当你能用文字把思路铺展开,就像在心里修了一条通往更远处的路,你会走得更稳、更快。

合十,如夜话,至此。
推荐阅读:《写作这回事:创作生涯回忆录》作者:斯蒂芬·金,一本结合个人经历和写作技巧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