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尘阁日记

无尘阁日记

亲子间,一定要谈钱,而且要用这种方式谈
2025-08-10

钱有时是冰凉的数字,有时却是温暖的手心。

很多人以为,亲子之间谈钱,是伤感情的事,是不近人情的计算。可多年以后你才会发现,不谈钱的家庭,往往藏着更深的隔阂和更长久的误解。钱,不只是买卖的媒介,它也承载着价值感、安全感、配得感,甚至是你对自己和他人的看法。父母怎么看钱,就会悄悄塑造孩子怎么看自己。
有的孩子从小被告诫要省,要忍,要过得比实际条件更差一点,理由是“不能养娇气”“不能浪费”。表面是勤俭节约,背后可能是父母对自己的不安与紧绷——一种“不配得”的潜意识。孩子在这样的氛围里长大,会习惯性地觉得“我不值得更好的生活”,即便长大后经济宽裕,也会被一种莫名的内疚和恐惧困住,不敢花钱,不敢享受。
而有的孩子,父母不仅谈钱,还会真诚地告诉他:你值得更好的生活,我们为你努力,不是让你内疚,而是让你明白配得感是一种责任——既然配得上,就要学会为之付出努力。这种谈钱,不是算计,而是传递一种信念,让孩子在面对生活时不自卑、不放纵,也不迷失。

要做到这样的谈钱,父母自己首先要过一道关:相信自己和孩子都配得上世间的美好。否则,你嘴上说“你值得”,心里却想着“可别太浪费”,孩子很快就能感受到你的矛盾。就像有些父母总是说“我们没钱”,可实际上他们不是没有钱,而是不舍得把钱花在孩子身上。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认为自己是负担,是消耗,是不值得投资的。
真正健康的谈钱方式,是先分清价值和价格。钱的多少只是价格,人的尊严、生活的品质、关系的真诚,才是价值。有时,花的钱多,得到的价值也高;有时,省下的钱多,失去的却是长远的信任与温暖。父母若能在孩子犯错花了冤枉钱时,不急着指责,而是先让孩子看到“你比钱重要”,那孩子的心里就会种下一颗信念的种子——钱可以再挣,关系和信任才是不可替代的。
当然,这并不等于纵容浪费。勤俭节约是好事,但要和“配得感”结合。告诉孩子:你可以用更好的东西,但前提是你知道它的来之不易,也愿意通过努力让自己继续配得上。这才是真正的财富教育。

当你开始这样谈钱,你会发现它其实是在谈心。你和孩子谈的,不是数字,而是彼此在心里为对方留的位置。有的家庭,钱是绳子,用来拴住对方的自由和感情;有的家庭,钱是桥梁,用来连接彼此的信任和支持。
有配得感的孩子,长大后往往更自信、更有底气去表达需求。他会在工作中合理争取自己的报酬,不会因为怕尴尬而委屈自己;他会在被拒绝时,理解对方的立场,而不是全盘否定自己;他会在遇到困难时,依然保持对生活的信心,因为他知道,即便失败了,他也有能力重新开始。这种从容,其实就是父母在一次次健康的谈钱中传递的力量。
反之,如果孩子从小被灌输“不能花”“别要求”“忍一忍”,那么他成年后要么在金钱面前卑微,要么走向另一极端——疯狂补偿式消费,用冲动和浪费证明自己配得上。两者都缺乏真正的安全感。

有一天,你可能会突然顿悟:谈钱这件事,其实一直在训练孩子看待自我和世界的方式。钱的流向,体现着爱与信任的流向;钱的限制,体现着价值与界限的设定。父母如何谈钱,决定了孩子长大后如何谈自己的人生。
这份顿悟,也许会让你反思自己的成长——你小时候是怎么被谈钱的?那种方式在你身上留下了什么痕迹?你是在不知不觉中延续,还是已经学会调整?修行不是离开生活去山林,而是在生活的细节里看见模式,然后有意识地做出不同的选择。你选择用紧绷和匮乏谈钱,还是用真诚和信任谈钱,这不仅影响孩子的钱观,更影响他整个人生的松弛感与自我认同。

走到明理的阶段,你会发现,谈钱谈得好,不会让感情变得功利,反而会让关系更清澈。因为在透明的交流中,彼此都知道什么是可以期待的,什么是需要努力的,也知道钱之外还有更重要的东西。
你会明白,父母能给孩子的最大财富,不是留下多少钱,而是让孩子从小就知道:我值得,我能靠自己去创造。这样长大的孩子,即使将来遇到经济低谷,也不会轻易被击垮,因为他有底气重新站起来。
所以,当你下次和孩子谈钱时,请记得先谈心:告诉他钱的重要,也告诉他人比钱更重要;教他珍惜,也教他享受;让他懂得努力的意义,也让他感受到被爱不是有条件的。钱会花完,但爱与信任,会陪他走很远很远。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金钱心理学》——摩根·豪瑟尔著,以故事和心理洞察讲述人们与金钱的关系,帮助你用更健康的心态谈钱、用钱、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