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三遍《明朝那些事儿》顿悟:人一飘,必挨刀
2025-08-10
人飘起来,风也会推着你往悬崖走。
看得见的人生陷阱,往往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那些从得意里生出来的暗伤。顺境的时候,人很容易把自己看得过高,把自己的运气当成本事,把别人的成全当成理所应当。修行人常说,花开必有谢时,月圆必有亏处。你若在满月之时狂舞,忘了天还有云,就会在骤来的阴影里措手不及。《明朝那些事儿》里,那些盛极而衰的身影,一次次提醒世人:人一飘,必挨刀。这个“刀”,可能是现实的刀、欲望的刀,也可能是他人的刀。刀未必来自外人,更多时候,是自己手里挥向自己的。
当一个人刚尝到成功的甜,就容易高估自己的力气。像袁崇焕,本是文官,却要去做将帅的事。他觉得有胆有识,就能在战场上立功,可忽略了经验与位置的分量。守不住皮岛,不是因为他不努力,而是因为他在错误的位置上,做了过于沉重的事。人若看不清自己的限度,就像船不看水深浅,贸然驶入暗礁密布的海域,碰撞只是迟早的事。现实的刀,不偏不倚地落在这种自我错位的人身上,让人明白天高地厚。
还有人是被欲望推倒的。胡惟庸做宰相时,权力在握,本可以稳稳当当地走下去,可他偏要试探天子的耐性,把宰相的位置当成挑战皇权的筹码。权力如火,能煮沸水,也能焚毁屋。一个人若被位置催涨了心气,忘了谁给了自己这位置,忘了世间没有不可动摇的座椅,那么终有一天,这椅子会连人带梦一起掀翻。欲望的刀,比现实的刀更锋利,因为它割得无声,却能一刀毙命。
最容易让人失足的,是那种来自他人之手的刀。朱亮祖凭开国功勋和爵位自傲,仗势欺人,甚至干预司法。他以为自己是朱元璋的老部下,是不可撼动的“功臣”。殊不知,功劳簿上的名字,不是免死牌,而是更需自省的镜子。人狂的时候,不光会引来别人的反感,还会给人可乘之机。等到真相揭开,刀已经架在脖子上,后悔也来不及。强中更有强中手,一山还比一山高,这是古今不变的事实。
我常在修行中见到这样的人——顺风时,步子越来越大,心气越来越满;逆风时,却想不通为什么自己会跌得这么惨。其实风向从未只往一个方向吹,顺境本就是逆境的前奏,得意里早埋了失意的种子。要想不挨刀,首先要知道刀在哪里。它可能藏在你忽略的小事里,比如一次不必要的越权,一次贪念驱动的决定,一次冲动的得罪;也可能藏在你心里的执念里,比如“我行”、“我不会错”、“我不会输”。这些执念,比外界的阻碍更危险,因为它们蒙住了你的眼,让你看不见边界。
真正的顿悟,是懂得在风口浪尖上收敛锋芒。修行人遇到潮水,不会一直站在浪尖,因为浪势再大,也有落下的那刻。退一步,不是懦弱,而是给自己留一条回岸的路。你在高处时多看几眼低处,才会记得从哪儿来,也才知道哪里可以落脚。低调,不是藏才,是护才;不飘,不是没志,是惜命。那些能走远的人,不是因为他们从不失误,而是因为他们懂得在每一次顺风的时候,替自己扎好船板、系好缆绳。
所以,明白自己的位置,珍惜自己的机缘,约束自己的欲望,看清自己的短板,都是护身的功课。不要怕慢,怕的是一时的飘把你带上了不归路。古人说,满招损,谦受益。谦,不是卑微,而是给自己留出成长的空间。懂得在得意时放低身段,在风光中保持安静,是一种极高的修行。因为这样,你就不会让刀有机会从外落到你身上,也不会从自己心里伸出来。
合十
如夜话,至此
推荐书籍:《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著),以史为镜,透过明朝人物的兴衰沉浮,洞察人性在得意与失意之间的微妙转折,助人学会在顺境中守清醒。
发表评论: